人生有这种现象。
有些人经常对别人感到“对不起”。Ta们对自己给别人造成的伤害过度反省,长期过度内疚和自责。
“如果我没有伤害过ta,ta现在会过得更好。”
有时我们收到一些人的道歉。“真的很抱歉。我伤害了你。”“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更生气。
在我过去的人生中,几年来,我曾被这种缓慢的负罪感所困扰。直到(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生活)意识到在这内疚和自责背后隐藏着一些不同的东西。(约翰f肯尼迪,内疚名言)例如,对控制感的强烈渴望就像自恋一样。
“内疚”是一种意义丰富的感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复杂而丰富的功能,今天我们好好谈谈“内疚”。
发展心理学家霍夫曼对“内疚”这种情感研究了几十年,在他提出的定义中,内疚是一种充满了因伤害他人或违反个人道德标准而产生的自责感的负面经历。
内疚是一种自我惩罚的感觉。熟悉内人的人容易感到内疚。内贵人是指将负事件解释为与自己相关的因素,外贵人(将负事件归因于与他人或外部环境相关的因素)不会产生负罪感。
因此,内疚是与“我做了什么”密切相关的感情,也是从“我”出发的感情——“我因为“我”伤害了ta而自责,因为“我”对ta没有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感情都是这样的。例如,愤怒这种情绪会进一步指向别人——。“我因‘对手’侮辱了我而愤怒,我因‘对手’的行为而愤怒。”在这种感情中,我们更像是别人行为的接受者。
但是内疚这种负面情绪其实也有积极的作用。
内疚有助于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当我们试图伤害、欺骗或背叛别人时,内疚会给我们带来忧虑和不安,使我们停止这些行为。
如果这些行为已经发生,内疚造成的不适可以主动弥补错误,补偿别人,缓解自己的负罪感。是你。
负罪感可以说是保护了人们之间的关系,甚至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因为什么是道德本身是由社会决定的。)
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负罪感仍然是一种能带来“控制感”的情感。
心理学家Kohut曾经说过,内疚者是自己命运的制造者。如上所述,内疚来自于自己的行为。所以虽然感受到这种不舒服的感情,但是内疚者可以感受到对自己人生故事的控制力。
另一方面,在产生负罪感的情况下,内疚者自己是行为出轨的人,会有道德上的自责感。(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内疚名言)但与此同时,ta们感到自己是加害者——。这意味着自己是有力量的人,至少有伤害别人的力量。
比起受害者的无力、虚弱,加害者是更有力的角色,“选择”度更高的角色3354不是(像受害者一样)没有选择地忍受命运的到来,只是做出了足够好的选择。
另一方面,当一个人感到内疚时,也包含了心理暗示。内疚者通常会后悔说:“我当时不应该那样做/应该那样做/应该做得更多。”其中暗示如果当时我有其他行为,结局就会不同。
在充满后悔和后悔的“what if”中,内疚者仍然可以从“当初XXX的话结果会是XXX”的假设中找到“自己不是什么都做不了”和“自己理论上对事态的结果有影响力”的感觉。
这种力量和控制感或多或少是有益的。
抑郁症患者和过于自卑的人在生活中没有希望,失去控制。(约翰f肯尼迪,成功人士)特别是自尊和抑郁症发作期低的人,经常会陷入过度的自责中。
但事实上,他们首先从“自责”中恢复了控制感。所以我认为所有症状也有功能。它给了我们痛苦,同时也给了我们需要的东西。
内疚也保护我们的自我。我们对自己的某些行为感到内疚。我们通过批评这种行为,将自己与这种行为区分开来。(约翰f肯尼迪。)坏的是行动,而不是整个我们自己。每当对我们的内疚自责的时候,“我比那次行动更好。”正在说。
from=article.detail&_iz=&index=3" width="500" height="281"/>弗洛姆曾提出,每个人都需要适度的、健康的自恋,但当自恋严重妨碍了个体对于现实的认知时,就成为了一种恶性的自恋形式。
这种恶性自恋者身上常出现的一种“症状”,叫作道德疑病症,即沉浸在对过往的内疚中无法自拔。
弗洛姆认为,这是一种对自己有强烈兴趣的表现——过于关注自己的表现,而非客观事实。
过度内疚者的内心还隐藏着5种过于绝对的幻想,而每一种幻想都有自己的功能。
幻想1:“我是做出‘伤害’这个行为的那一方”
——这是关于主动感的幻想
幻想2:“我有能力伤害对方”
——这是关于力量感的幻想
幻想3:“我对他人的人生/命运造成了影响”
——这是关于自己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的幻想
幻想4:“我对整件事的发展是有掌控力的”
——这是关于控制感的幻想
幻想5:“我有义务在这件事中承担全部的责任,包括对方的那部分”
——这种想法其实暗示着,自己比起对方,是更有能力、更强大的那一方。因此,这是一种关于优越感的幻想
这5种幻想都体现了过度内疚者的自恋。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感到内疚,那么如何区分自己的内疚是健康的还是过度的呢?
这两者的第一个区别在于,健康的内疚通常导向行为,而过度内疚则不会。
前面说到,内疚感会指使人们做出弥补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弥补受害者,或是在往后类似的对象/情境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但,自恋的内疚者可能永远不会对过去做出弥补性的行为,即使ta们有这样的机会。
这是因为,当实际去补偿之后,反而可能会击碎ta们自恋的幻想。比如发现自己的过错并没有对别人造成多深的影响;或者发现自己的补偿无济于事,即使换了一种做法,事态的发展也没有另一种可能性。
所以,即便自恋的内疚者会在内心不断回想那段过去,会幻想事情的另一种可能,幻想自己补偿对方,却不会真的付诸行动。
第二,过度的内疚会脱离实际,健康的内疚不会。
我们感到内疚,往往是由于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确实的伤害。但自恋者的内疚经常是脱离了实际的,ta们的内疚并不能具体对应到自己之前的行为上。甚至,ta们能将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他人的不幸,和自己联系起来。
Ta们过度地认为了别人的痛苦是由自己带来的:其实可能对别人的影响并没有那么深刻。
第三,过度内疚者会长时间的、过度的去关注被自己伤害的人。甚至,在看到对方其实过得很好,或者说在ta们看来像是“走出来了”时,ta们还会产生出一种隐秘的失望感。
最后,过度内疚者会弱化或无视对方的责任。
除了某一方是“绝对错”的情形以外,很多的不愉快事件的发生其实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只是多与少的问题。
在健康内疚中,一个人虽然认为自己是错得更多的那个人,但ta们也很少会刻意地将对方摆在一个完全无辜的立场上。
然而,过度内疚者却会弱化甚至无视对方在其中的错误和责任,将所有的问题都揽到自己身上——全部都是我的原因造成的。
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感动。Ta们长久地沉浸在自责中,不愿让自己解脱出来的这种行为,其实早就脱离了事件本身和对受害者的情感。这种长久的内疚感让ta们感觉自己是一个有道德、重感情又念旧的人——却忽略了现实层面的弥补、或者出于内疚,让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做一个更好的人。
首先,你需要参照上面几条标准,辨别自己的内疚究竟是不是过度的。事实上,过度内疚者所念念不忘的那些事,往往都包含着放大和夸张自己责任的部分。为此,你可以先从练习下面的方法开始:
第一,回想让你内疚的事件,尽可能地去回忆整件事的细节,不只是从你的角度出发,也试着从对方,以及第三者的角度出发 。
写下你对于自己在本次事件中不满的3个点,可以是概括的,也可以是具体的事本身。
现在想一想,你会不会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自己不满的地方呢?对于本次挫折事件的进程和结果,对方或者外界有什么和你无关、不由你引发、也不受你控制的3个点?把它们写下来。
在一个事件中,导致进程和结果的因素,不可能是单一的。事件中的各方、以及环境和时间的因素,都会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个练习是为了让你理解,事情会变成这样,有你不能掌控的原因。要接受“不能掌控”这个事实——要知道,有时过度的自责只是对于“其实我没有绝对控制力”这个事实的逃避。
当期待落空时,我们也许会抗拒面对既定的事实。冥想,可以安抚我们的不安,帮助我们在内心构建平和且稳定的空间。
除了“不能掌控”以外,你还需要承认,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自己的影响力也是有限的。
如果是真心诚意地对另一个人感到歉疚,我们应该希望对方早就忘记了自己,祈求自己曾经的错误对他人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最后,当你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内疚中无法自拔时,或许应该试试将你的内疚分享给他人,听听ta们的反馈——如果ta们觉得“你太夸张了吧,这事情并没有那么严重”,那可能就意味着是你需要内疚感,而不是它真的值得如此的内疚。
对于我们曾经伤害的人,最好的祝福可能是:Ta们早已不再想起我们曾经存在过。
因为你的幸福,比你记得我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