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7日,发现了一株被“形色”识别为土壤的奇特植物,与网络照片相比,土壤是毋庸置疑的。
《本草拾遗》这样描述:“草禹余粮,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不饥”。
土茯苓,为百合科、菝葜属。 菝葜,也是小编前不久才认识的植物。土茯苓与菝葜,两者是近亲,但还是有区别:土茯苓的茎光滑无刺,菝葜则疏生刺;土茯苓的叶子,为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而菝葜为圆形、卵形或宽卵形;土茯苓的果,成熟时是紫红色,而菝葜为红色。
《中国经济植物志》 载: 根状茎富含淀粉,可制糕点或用作酿酒,也可供药用;根状茎,全年可采收,但以秋末冬初采收者质量为佳,此时浆水足,粉性大。挖取后,除去须根,经浸泡1~2天,切片晒干或投入沸水中煮数分钟再晒干或用微火烘干,贮存或加工淀粉。根状茎有微毒,又因有收敛作用,渣滓不易吸收或排泄,未经处理吃得较多会引起严重便秘,所以必须切成薄片,如上法处理后,微毒即可排除,然后磨粉供食用或酿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