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蓝天被冲刷,黑色风角石的碱性土地上,一堆红色的柳树喷着明亮的红色。(莎士比亚)。
相较于春天的黄、夏天的绿、冬天的白,在这苍茫荒寂的北疆戈壁上,还有什么比红色更适合退伍季?
50多年前,三塘湖雷达站从昆仑山巅移防到这片荒漠。长年不见绿色的官兵发现这里只生长红柳,第一任指导员王佳新说:“那就多种红柳吧,我们也要像红柳一样扎根边防!”
从此,雷达站形成了“新兵入伍、老兵退伍时种一棵红柳树”的传统。
像红柳一样扎根大漠
上等兵王磊费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他刚入伍时栽种的那株红柳树。
王磊说,这里不管走多远,都不会迷路——方圆几十公里内,掩映在红柳丛中的雷达站营房是唯一的建筑。
在这个连远山都难见的世界里,雷达站营房那高耸的天线格外醒目,令一茬又一茬雷达兵为之魂牵梦萦。
“不当兵,后悔一辈子!”两年前从天津理工大学毕业后,王磊参军入伍。第一眼看到三塘湖雷达站,他的心里有些波动——这里有点太偏远,环境太艰苦。
刚入军营那年初春,指导员胡水明在红柳园讲的话,至今仍在王磊耳畔回响:“春天新发的红柳枝是绿色的,只有熬过一次霜雪才会变成红色。这就如同你们的军旅人生,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成长为真正的战士。”
王磊把这句话记到本子上,同时也牢牢记在心中。
短短3个月,王磊不仅在同年度兵中首批通过上岗考核,还取得了通信专业第一的成绩。
闲暇之余,王磊喜欢去看红柳。为了汲取水分,红柳的根系能深深扎入地下。他对这种顽强的植物充满了敬佩,也逐渐领悟到一些人生的哲理——根深才能叶茂,越是环境艰苦,越要把“成长之根”扎得更深些。
2017年12月,王磊主动报名参加了全旅军事岗位专业竞赛。
那次比武,王磊获得了全旅第8名。在当年新兵中,这个名次已经很靠前了。但他不满足:“当兵就要当个好兵,好兵的标准就是要勇争第一!”
怀揣梦想,脚步扎实。
今年,王磊担任新兵专业训练带兵班长,他总结的“某型电台操作使用手册”,让新兵训练成绩大幅提升,并在全旅推广。
服役两年,王磊难舍军营。但母亲长期卧病在床,需要身边有人照料,他不得不选择退出现役。
同为大学生士兵,张凯选择了继续服役。王磊将自己的学习资料和笔记本全部留给了张凯。
“兄弟,年底替我争第一。”离队前一晚,王磊紧紧握住张凯的手说。
今天的边关军营,像王磊这样主动要求到艰苦雷达站锻炼的高学历士兵越来越多。这群年轻的士兵,就像戈壁滩上红柳在“经霜吐红”之后茁壮成长。
绽放戈壁的“红柳红”
凌晨时分,上等兵陈康悄悄把一块刻着“兵心永在”的戈壁石埋在了自己栽种的那棵红柳树下。
排长姜鹏批准了这个老兵“再值最后一次班”的请求。他没想到,这个刚入伍时哭着要走的“富二代”战士,如今依依不舍。
陈康家境优越,又是家中独子。初到雷达站,艰苦的环境让他一时难以适应。更让他忍受不了的是驻守戈壁的孤寂,快递寄不到,手机信号时有时无……
新兵下连第一次与父母通话,陈康哭了。
不久,老指导员尹积荣时隔40年重访雷达站。一下车,他看看这、摸摸那,激动得泪流满面。
“雷达站变化太大了,都不敢认了,那么多红柳树在戈壁扎下了根。”他说。
走进红柳园,尹积荣给官兵们讲起他们当兵那会儿的故事。
那时候雷达站刚组建,官兵住的是土坯房,不通电、用水难,刮起沙尘暴床上能积半指厚的沙土;冬天气温低至-30℃,官兵们融雪取水、烧煤取暖。
“当年我们也曾抱怨环境苦,但没有一人主动要求离开,退伍离队时人人哭得稀里哗啦,舍不得离开啊……”
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尹积荣语重心长地说:“咱是边防雷达兵,是祖国空天的第一道防线,没有我们的日夜坚守,就没祖国和人民的和平安宁。”
老指导员的一番话,在陈康心中激起波澜。老指导员对雷达站那份割舍不下的真情,让他一下子明白了许多——有战友在,有班长在,再偏远再艰苦的地方,都是自己的家,既然来当兵,就要扛起肩上这份责任。
两年的军旅生活转瞬即逝。即将告别部队,留在陈康身后的是一串扎实的成长足迹。
他不仅下连当年就通过专业骨干考核,还在操纵专业擂台赛中一举夺冠,成了连队有名的“小能人”;在生活中也成了“积极因子”,各类文艺活动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他还常常用自己的“成长心路”感悟开导身边的战友。
“也许我很普通,但能成为班长眼中的好兵,我很骄傲。”陈康说,今后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绽放戈壁滩的“红柳红”。
战士心中永远的家
离队在即,下士唐臣臣整日睡不踏实。
戈壁滩上的日出特别美。遥远地平线上的一个光点,渐渐把戈壁染上层层金黄。阳光照耀在红柳枝上,那火红的颜色格外令人心动。
唐臣臣是连队炊事员。戍边5年,每个日出,他都在忙碌着为战友准备早餐。
雷达站距最近的居民点近百公里。唐臣臣每周都要随车去镇上购买蔬菜、米面等物资,帮战友收发快递。他说:“在这么艰苦的地方驻守,战友就是最亲近的人。”
唐臣臣听老兵说,30多年前戈壁滩上没有路,官兵外出采购跑得比现在难。驾驶员辨识方向,全凭来往车辆遗留的车辙印迹。一个大雪天,返程的汽车迷路抛锚,带车的排长王留金在暴风雪里走了8个多小时,才返回连队……
王留金带人找到留在汽车里的另外两名战友时,他们已冻僵了。当晚回到连队,驾驶员张文华流着眼泪说:“终于回家了,我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们了。”
这样的心情,唐臣臣深有体会:“每次离开连队心里都不踏实,回到连队就像到了家一样。雷达站艰苦,却是我们共同的家!”
戍边生活,有了亲密战友情,吃苦受累的日子变得“有嚼头”了。
“每当战友们乐呵呵冲进饭堂,问一句‘又做了啥好吃的’,我便找到了工作的价值。”这段时间,唐臣臣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他把主食库里的食材重新规整了一遍,把灶台刷洗了一遍又一遍,还专门多腌制了几缸过冬的菜。
戈壁上的红柳都是一簇一簇的,只要扎下根,年年新芽都会围着主枝生发。雷达站官兵也是一样,不管走出去多久多远,这里仍是官兵们的家之所在。
告别的日子到了,全站官兵列队集合。
“上等兵朱学敏”“上等兵沈晋安”“上等兵徐远成”……
“到!到!到!”
在这个鲜为人知的地方,老兵们戴上“光荣退伍”的红花,向着缓缓转动的雷达,敬上最后的军礼。
图①:王磊给他栽种的红柳,戴上一朵大红花;图②:老兵们最后一次向红柳园敬礼。冷吉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