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随着气候的变化,天气变热了,暑热加剧了,你能感觉到嘴黏糊糊、疲惫不堪、四肢无力吗?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季节名言)这是因为你体内的湿气在作怪,湿气粘稠,令人不快,湿疹像油一样包裹起来,难以消除,所以到了夏天,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湿沙怪的症状。(莎士比亚。)(季节。)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味健脾利湿的好中药,茯苓。
茯苓,原名“伏灵”,是松树根上寄生的一种菌核体。古人认为它是由松树的灵气幻化而成,得天地之灵气而化生蛰伏在树根部,所以美其名曰“伏灵”。
茯苓,性味甘平,能淡渗利湿,健脾补中,对于夏季脾虚湿盛的人群尤为适合。《本草正》指出:茯苓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在中医传统理论里,脾与湿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喜燥而恶湿,如同用锅做饭一样,脾功能降低,运化不及,就易生湿生水,茯苓作为健脾渗湿的药物,健脾渗湿,标本兼治,既能运化水湿,又能改善脾胃功能,助养中焦。
临床上,茯苓渗湿利湿功能尤为突出,《伤寒论》里的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等一组苓桂治水方剂,都是利用了茯苓很好的渗湿利水功能。健脾方面与人参、白术相比能力则稍稍显弱,因此可搭配它们使用,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另外,茯苓还具有宁心安神的功效。其实茯苓安神的功效也是通过健脾和渗湿作用来实现的,脾为后天之本,是我们一身之气血、能量之来源,健脾能益气血、冲心脉、养心益神;渗湿能解水泛、助养心阳。利血通脉、助养心阳,心脏搏动有力,则邪不可干,自能固心神、畅心志。因此,茯苓的宁心安神功能多用于心脾两虚和水邪上泛病症,在归脾汤、天王补心丹等治疗虚症心神不宁的方剂里都有其身影。
茯苓作为一味四时药材,全身上下都是宝,黑色的茯苓皮专于利水退肿,红色的茯苓偏于利湿,白色的茯苓偏于健脾,而包裹松树根生长的茯神则偏于宁心安神。
茯苓的临床使用一般是切片,10-15克为宜,相应病症也需灵活加减。我们老百姓则可以做成食材,既可口怡人又治病保健,但是不管哪种使用方法,一定要充分保证其有效成分的析出,茯苓一定要充分的水解才会有效。我们平时就可以将其磨碎打粉,开水冲服,也可添加进各种各样的食材,美味的同时也保健,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两款茯苓美食。
1.茯苓豆浆:现在大家家里基本都有豆浆机,可先准备一点豆浆,因为茯苓容易糊锅,所以可以用一块小布,包上茯苓粉末,扎起来,扎的时候稍微宽松点,茯苓会吸水膨胀,另外也是为了茯苓充分的水解,包好后放进豆浆里同煮,豆浆煮开后,再稍稍煮会儿,一个小布包可以使用两三次。早餐、饭后都可服用。
2.茯苓糕:慈禧老佛爷当年就有吃茯苓糕养脾胃的故事,大家可以在茯苓粉里加上泡好的莲子,煮好的切块山药和芡实,还有糯米、糖和水,不干不稀调拌均匀倒入一个模子中,上火蒸50分钟就可以了。
【本文系原创作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鲮鲤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