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47。昨天和好久没联系的朋友聊天,听着她这几年自己发生的故事。除了“岁月催人老”的感慨外,她向我提出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和大家好好谈谈。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和我喜欢的人在一起,我和喜欢自己的人谈过恋爱。但是所有的恋爱都没有结束。现在我也到了需要认真考虑结婚的年龄,不想再继续浪下去了,但对于到底要找什么样的人,择偶的时候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以放弃的,我仍然很困惑。
年轻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拥有不断的新鲜关系、丰富的感情经历是件好事。(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生活》)但不知不觉,当我们到了某个年龄时,也许会感到惊讶。哎呀!我好像不能耽搁了!这时我们不想再尝试错误了。那么,科学地选择自己的配偶是当务之急。就是用它找到那个对的人。是你。
好吧,所有“不能耽搁”的朋友们见。今天我们一起看。让我们看看如何科学地择偶。(当然!没有那么多恋爱经验的朋友们可能还需要看!)。
要科学地梳理择偶观,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框架。研究人员对年龄分布在18至65岁之间的7000名受访者进行了择偶调查,根据人们择偶时重视的条件和选择标准,将择偶概念归纳为三大类,共9个特征(Whyte,2021年)。
我们可以从表上的这些特点开始,逐渐梳理出自己择偶的看法。
首先,应对每个特征,满足自己的具体择偶要求。例如,年龄等具体要求可能是“对方的年龄不能小于自己”或“年龄差距在10岁以上”。当然,如果你没有具体要求,我觉得没关系。这个也行。
然后为每个选项打分(分数可以自己创建)。这个分数表明这个特征对你有多重要。例如,如果你特别重视年龄,认为比你小也不行,如果满分是10分,那么你就差不多可以填分数了。(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年龄名言》)但是,如果你认为对方年龄比你小,也可以先看其他条件,那么可以降低一点分数。(大卫亚设)。
做完所有项目的评分后,你可以重新排列它们。这样,在选择未来配偶时,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认为的优先顺序是什么,重要的一点是什么,从而更具体地选择潜在的配偶。
细化这9个具体的择偶标准,打分,排名,择偶观已经具备了最初的形态。当然,这个框架不是固定的,可以随时调整。此外,研究人员还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通过衡量受访者的择偶偏好,有助于理解年龄和性别不同的择偶倾向。
1)择偶时,男性更重视“魅力”和“体格”这两个审美因素,女性更重视“智力”和“教育水平”这两个资源因素。而且,所有年龄段的男性在魅力和体格这两个特征上表现出比女性更强的偏好。
这可能与两性的生物学和社会属性有关。虽然男女地位趋于平等,但女性总是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压力,包括怀孕后回到工作岗位的压力、平衡家庭和工作场所的压力等。所以在择偶时,他们仍然对配偶的社会资源有要求,男性在这方面的压力较小,更关心吸引力。(莎士比亚)。
2)对男女来说,对魅力的偏好与年龄负相关,但对开放和信任的偏好与年龄正相关。换句话说,越年轻,对伴侣的吸引力是否足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需求越来越模糊,对方的开放性和信任变得越来越重要。(小编:我老的时候能不再那么看脸吗?)。
有了基本的择偶框架,还需要填写更核心的内容,即择偶时我们重视的对方的核心特性。(大卫亚设)。
Seidman(2017)表示,如果我们未来的伴侣有这五种特质,就能使亲密关系更长、更稳定、更健康。
p>Seidman博士对195位正处于亲密关系中的受访者,进行了关系满意度、理想伴侣标准以及伴侣符合理想伴侣标准程度的调查。结果发现,人们在列举心目中理想伴侣的时候,往往会把吸引力、个性和收入排在前位,但这几个标准,其实与人际关系的长期满意度基本无关。而拥有善良、忠诚的品质,以及善于理解他人的人,在建立关系和维系长期关系方面表现得更好。
研究表明,拥有相似品味、共同兴趣、以及对未来期望一致的夫妻,在相处中会较少地遇到矛盾和冲突(Surra & Longstreth ,1990)。随着时间推移,关系双方本就会因为对彼此更熟悉,逐步失去新鲜感,甚至渐渐疏离。这时候,相似的品味和兴趣就是维系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两个人会在共同完成一些事情的过程里,发现对方身上新的闪光点,为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有责任心的人,往往更让人感到可靠和值得信赖。一个人是否有责任心,往往体现在各种细节上,比如ta在工作中是否会马虎、做事粗心?和朋友相处中是否会轻易爽约?或是在亲密关系中对承诺的履行度如何等等。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仅是对伴侣、对家庭更负责,ta在社会生活中也拥有较好的口碑和信誉。反过来,也会加深你对ta的信任,促进两个人的关系发展。
一个人是否情绪稳定,对其包含亲密关系在内的所有人际关系,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情绪稳定的人通常善于处理自我和他人的情绪,能经受住周围人的情绪变化,做出恰当的行为反应。而那些高度神经质、情绪不稳定的人,常常可能与伴侣进行消极的争论和互动,让关系进一步恶化,ta们更有可能以离婚收场(Karney,1995)。
没有人会知道两个人的关系以后会遭遇什么,想要长久地走下去,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常来说,人们对人际关系有两种信念:成长型和宿命型。宿命型的人认为,两个灵魂契合的人在一起,应该一切都很完美,如果出了问题,那就表明找错了人。成长型的人则认为,所有关系都会遇到问题,想要拥有更稳定的关系,就需要付出长久的努力(Knee & Petty,2013)。
成长型的信念对亲密关系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ta们在关系遇到问题的时候更愿意和对方沟通讨论,积极解决,而不是直接放弃。
除了参考心理学家给到的这五条建议,你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明确你希望未来伴侣身上具备的特质。但很多时候,即使我们想清楚了自己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事实也并不会完全如我们预期。所以——
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个符合所有要求,且各方面都很出色的人(比如又好看又多金、够聪明够幽默、知识渊博又有涵养……)。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可能遇到的,还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
Buzz等人(2005)通过对9800位不同文化背景的受访者进行调查,找到了四组最难以兼容的择偶标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获得成功的长期关系,在制定择偶观时需要先做出取舍,放弃一些要求。
在选择伴侣时,我们常常需要一个“内部谈判”:到底是浪漫的爱情更重要,还是对方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更重要?如果我们对对方的爱意很强烈,可能会选择牺牲一部分物质需求。如果潜在伴侣拥有较高社会地位或经济保障,我们可能需要在情感强度方面做出妥协。
如果可靠和好看只能选其一,你会如何选择呢?这二者也是很难兼得的选项。研究人员指出,如果潜在伴侣在外型上非常有吸引力,我们可能需要在对方的情绪稳定方面做出妥协。但如果想找一个情绪稳定的伴侣,可能就要接受ta们在外型上不太有吸引力。
如果我们倾向于追求那些教育背景更好、职业发展得更好的伴侣,有一定概率ta们会投入比较少的时间在家庭上,或是可能不是太想要孩子。相反,如果我们找一个愿意在家庭方面投入很多的伴侣,比如能给我们很多陪伴的时间,愿意花费时间、精力照顾小孩,就需要做好ta们在事业上的成就较有限的准备。
最后一条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可能不太适用,是关于社交性与宗教信仰方面的取舍,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原文献哦。
再强调一次,并不是说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做出取舍,但学会放弃对完美的执念,放弃一些或许不那么重要的需求,不仅可以让我们明确自己内心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还是我们距离成熟更近一步的标志。
择偶观不仅包含了你想找一个什么样的人,更需要明确你不要什么样的人。明确你的deal-breaker,也就是那些完全不能忍受、一出现就抵消对方其他优点的缺陷。这也是你在择偶时的原则底线。
这话看起来容易,但有2种情况很容易搞错。如果明明那些事不是你的deal-breaker,你却误以为是,那可能会无意中错过自己的命定良缘。
第一种情况是,对方确实有缺点,但这些缺点还没到非得结束关系的程度。
比如不够帅/不够美、不爱做家务、老爱迟到等等(如果其中涉及到你完全不能忍的举例,请忽略我)。总之,希望大家明白,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而有的缺点也并没有严重到成为deal-breaker的程度。
第二种情况是,对方的缺点可能挺严重的,对于别人来说也许就一票否决了。但!那恰好是你能忍受的。这样的缺点也不算deal-breaker。
举个例子,对方是一个特别不顾家的人,而你恰好是比较独立的人。虽然你会希望对方多陪陪你,但就算不陪你,你也能自得其乐。这种“缺点”长期来看,不会对你们的关系有太大影响。
那么,哪些要素通常会成为择偶时的deal-breaker呢?Jonason(2015)等研究者给出了一些建议:
- 情绪问题严重,比如极度暴躁易怒
- 有暴力、虐待倾向,或有过这种行为
- 对关系三心二意(比如出轨、脚踏几条船)
- 不真诚、不值得信任、撒谎
- 存在药物(毒品)、酗酒等成瘾问题
- 性生活不和谐且无法协调
- 价值观不同且无法协商
……
以上这些选项是一些适用范围广、最最基本的deal-breaker,大家可以自行参考~但是!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还会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甚至是他人不太理解的deal-breaker。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想提醒大家的是,你要列出的是“自己的底线”,而不是“大众认可的底线”。
写下这篇文章,是真的希望可以帮到那些不太清楚自己择偶观、或是想好好梳理择偶观的朋友。但另一方面我也知道,其实这些所有的标准和规则,当我们遇到那个深爱的人的瞬间,可能都会被抛诸脑后。
尽管如此,我仍然想在大家跳入爱河前泼个冷水:爱情是美好冲动的,而在考虑婚姻、选择那个和你相伴一生的人的时候,多一点理智的考量和深入沟通,对你们未来的关系更有助益。
最后,愿每一个相信爱、期待婚姻的人,都能得偿所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