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土茯苓与茯苓的区别】祛湿良药土茯苓

土是解热解毒除湿药,随着临床实践的提高,该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土茯苓始载于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称“禹余粮”、“白余粮”,被列为中品。陶隐居云:“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粮,而弃其余。此云白余粮也。”简要叙述了其植物形态和药材性状,并解释其“禹余粮”名称的由来(非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含碱式氧化铁[FeO(OH)]的禹余粮)。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主要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临床应用此药时,开始有些畏惧,恐其药力过猛,查阅书籍,明·兰茂《滇南本草》曰其“气味甘淡,无毒。主治食之当谷不饥……祛风湿,利关节,杨梅疮服之最良。或误服轻粉、水银毒,周身筋骨疼痛……滇中方可用。”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其根状如菝葜而圆,其大若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有赤白两种,入药用白者良。”可以看出土茯苓是食药同用之品,故临症时大胆应用,对于湿热内盛之症往往收效甚佳,不论肝胆、下焦、皮肤湿热均可用之,临床观察,在应用其它清热祛湿之药无效时,大量用土茯苓往往有奇效。(南加医学堂贾绍燕医生)

现代药理研究,土茯苓具有抗动脉硬化、抗血栓、抗肿瘤、抗炎及免疫作用及肝损伤的保护等作用,此药价廉效佳,本人在治疗皮肤疾患、肝胆疾患、痹症、肿瘤等疾病,辨证湿热内盛,常用之。

临床上土茯苓、茯苓、萆薢应区别,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和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干燥根茎,味苦,平;归肾、胃经,有利湿去浊,祛风除痹之功。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