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紫花地丁】紫花地丁 长白山中早春第二开花的植物 而且可食可药可观赏

磁化指定,多么美丽和形象的名字,前面的“磁化”是形象——上开着紫色的花。后面的“地丁”是属性——地丁,是一种中草药。

★紫花地丁,长白山第二个早春开放的花卉

刚进四月中旬,倒春寒还没过去,可是长白山中的紫花地丁却迎风怒放了。

我有个探春、迎春、赏春的习惯。每年冰消雪融的早春,就开始走进松花江畔的长白山麓,选择那些背风向阳的山谷,去发现那些凌寒而萌发的植物,感受春天的蓬勃力量。

第一个在长白山中冰未消尽雪未融化的时刻凌寒怒放的,自然是号称“白山雪莲”的冰凌花。但冰凌花太小,那金黄的小花,娇嫩的紫色茎叶,很难在枯黄的落叶草丛中被发现。一旦发现了,任何人都要对它产生钦佩的感慨:这么娇嫩的花,居然不怕冷。要知道,长白山中的早春夜晚还有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呢!但是居然冻不死它。这就是冰凌花。

然而,在即将冰消雪融的整个长白山崇山峻岭中,真正驱赶着冰雪的脚步,第一个将鲜艳的色彩献给长白山,献给春天,献给人们的,还是紫花地丁。那一簇簇、一敦敦的紫格莹莹的小花,冒着料峭的寒风,迎着温暖的春阳,昂首怒放着,带给了人们更多的感奋和欣喜。看到它,你会觉得,春天真的来到了长白山。

★紫花地丁,长白山第二个萌发的山菜

紫花地丁,是长白山中第二个盎然萌发出地面的山菜。而黄连草则数第一。

我自小在山东时就认得这紫色的小花。记得那年早春,姥姥领我到野外挖野菜,最先看到的自然是荠荠菜,还有颜色紫红的苦菜,再就是这山东地面上也是最早开花的紫花地丁。不过,那时我还不知它有这么美丽而文化的名字。姥姥叫它“野茄子”,把它挖到家洗净后,放到铺了蒸布的盖帘上,然后在上面撒上面粉和盐面儿。还未开锅就闻到了蒸汽中散发出浓浓的野菜的清香。及至吃到口中,觉得那是从来没有品尝过的美味。从此我记住了野茄子。但是观察它的样子,离地不过三五寸,有叶无枝,有花无杈,而且从来未见它结出如同茄子一样的果实。后来我才恍然大悟:它的花像茄子花,紫色的。仅此而已,别无他像。

★紫花地丁,原非寂寂无名

再后来,我在网络上查到了它的大名叫“紫花地丁”。百度先生说:紫花地丁,别名野堇菜、光瓣堇菜等。多年生草本,属侧膜胎座目,堇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无地上茎,高5~10cm,叶片下部呈三角状卵形或狭卵形,花中等大,紫堇色或淡紫色,稀呈白色,喉部色较淡并带有紫色条纹。花果期4月中下旬至9月,全草供药用,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嫩叶可作野菜。可作早春观赏花卉。

产地广泛: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于田间、荒地、山坡草丛、林缘或灌丛中。在庭园较湿润处常形成小群落。朝鲜、日本、苏联远东地区也有。

★紫花地丁,可以盆栽供观赏

我自小就喜欢紫花地丁,那绿格莹莹的叶子,紫格莹莹的花儿,在早春荒芜的大地上充分绽放着生命的张力,焕发着朝气蓬勃的风采,看了让人提神。可惜,我小心地把它挖回家,小心地栽到一个饭碗里,不断给它浇水,可它还是没活。这让孩童的我心灵大受挫折。

后来我闯了关东,在长白山刚刚冰消雪融的时刻,又发现了紫花地丁,于是急忙小心地把它连根挖出,带着它根上的原土,小心翼翼地捧回家,选了一个最好的花盆,栽上它,浇足水。可是,它第一天旺枝鲜叶,第二天有些打蔫,第三天萎靡不振,第四天彻底枯萎。相隔十几年,两次栽培它,两次失败。看来,我与此花无缘。

后来在北京工作,到我的好友民俗学家古今明先生家做客,首先发现它的案头就有一盆紫花地丁。老远我就被它那绿格莹莹的叶子,紫格莹莹的花朵吸引了。

原来,古今明先生是从公园中弄来的种子。用的是种子栽培。看来,人工栽植成苗很难成活。起码在我这里是这样。不久,我也买来紫花地丁的种子,如愿以偿地培养成了案头盆花——精细的白瓷盆,绿格莹莹的叶片,紫格莹莹的小花,看来就让你赏心悦目。

★紫花地丁,可食可药

长白山区,紫花地丁的资源丰富,几乎所有的山沟岭岔里都有生长,它的最大特点不仅生命力强,耐瘠薄,而且适应性强,无论什么地方都能看到它坚强而妖娆的身姿。

年年早春,我便进山挖来一些,挑选干净,清水洗净,沸水焯烫一霎,捞出后清水浸泡一会儿,再捞出,可撒上面粉帘蒸为主食,可用盐醋蒜末凉拌,可用肉丝爆炒,还可做蛋花汤。总之一花多吃,味道殊异。可惜,很多人不知紫花地丁是一道美味佳肴,秀色可餐。

我从来不知紫花地丁还是一位用途广泛的中草药。但是在长白山中,常常看到山里人用它随手治疗某些常见病。

譬如,有人身上长了疔疮,鼓了痄腮,甚至妇女乳腺肿胀,甚至被毒蛇咬伤,疼痛难忍。老头老太太们会立刻就地采来遍地可见的紫花地丁,双手搓成绿泥糊在疔疮肿胀处。我担心地问,这能行吗?他们总是如此回答:治不好也治不坏,是老辈人从中医那里学来的法子。岂料未过几天天,患者竟然好了。那时我在山区教学,心里不踏实,便请教乡里的老中医,得到的肯定回答是:中医用药,就是从老百姓的实践中来的。他们做得对。(作者简介:王天祥,山东青岛人,高级记者、作家,出版长篇小说、旅游文学、报告文学、历史文化、旅游文化、诗词赏析、企业管理、市场分析、成功学、人才学等各种专著42部,撰写电视剧200多集,创作历史、文化、风光、纪实等专题电视片数十部,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发表网络文章千余篇。)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