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在蒲公英种植基地收获蒲公英种子。
“涩丁”沾鸡蛋酱是我们东北的特色小吃。
进入6月,在我的家乡——黑龙江小兴安岭脚下诺敏河畔,满山坡和草甸子上的“婆婆丁”就迎着习习的暖风早早地冒出了黑土地,露出尖尖的嫩芽。它先是拱出两个尖尖的黄嫩叶子,几天后,黄嫩叶子就渐渐变绿了,再过几天,叶子就更多了,之后漫山遍野到处都能看见“婆婆丁”。这个季节要赶早挖,否则,等“婆婆丁”开出黄花来就变老不能吃了。
东北人很会掌握挖“婆婆丁”的时间,知道“婆婆丁”什么时间出几个叶、什么时间挖最好。一到五六月份,漫山遍野到处可见大人小孩提着袋子或筐在朝阳的山坡或草甸子上挖“婆婆丁”。其实,挖“婆婆丁”也是有讲究的,不能瞎挖,要掌握尺寸,否则因刀的角度和深度不够,会把“婆婆丁”挖散,不成棵。当年生的“婆婆丁”根短好挖,如果是头年或几年前的老根发出的“婆婆丁”,根就深了,下刀也要深一些,得把根完整地挖出来。根最好吃了,不但脆嫩、可口,还是中药,有清热败火的功效,所以“婆婆丁”可以连根一起吃。
说了半天“婆婆丁”,很多人可能还反应不过来,其实它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蒲公英。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菊科,是药食兼用的植物。据《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及催乳作用,对治疗乳腺炎十分有效。无论煎汁口服,还是捣泥外敷,皆有效验。此外,蒲公英还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现代医学也表明,蒲公英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
在我的老家,“婆婆丁”的吃法很多,有直接沾酱吃的,也有卷干豆腐吃的,还有炝炒着吃的。最常见的吃法就是沾大酱吃,不但好吃,营养元素也不会丢失。“婆婆丁”沾大酱吃,必须要先打一碗东北大酱,喜欢吃辣的可以打东北的辣椒酱,不喜欢吃辣的就打一碗东北的“笨鸡蛋”酱,也有吃生酱的。之后把“婆婆丁”洗干净,淋去水,装上盘子上桌就可以了。
焖小米掺大米的二米干饭,打一碗鸡蛋酱,用“婆婆丁”一蘸,再吃一口二米饭,那个滋味就别提了。
现在挖“婆婆丁”的人少了,不过市场上也有卖的,冬夏都有。特别是近几年,周边的农民经济意识强了,脑瓜活了,发现“婆婆丁”抢手,就在冬天盖起了路边温室大棚种“婆婆丁”。等“婆婆丁”长出来了,不用到市场上去卖,在大棚里就会被大酒店和宾馆的采购员抢购光。没想到,儿时常吃的不起眼的“婆婆丁”竟上了大雅之堂,也令我颇感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