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潮流时尚

【三去一降一补】“需求侧改革”从哪入手?

(新华社/图片)

2020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发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信号。

“需求侧改革”一词闯入大众的视野。这场会议被认为是给明年经济工作定基调。

会议中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最终希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早在2015年12月,国家首次提出推动“供给侧改革”,得到了大多经济学者的认同。有一部分经济学者强调,在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也不可忽视需求端的管理。

会议给出的信息寥寥,却迅速在舆论场中引起热议。究竟什么是“需求侧改革”?“需求侧改革”关切的重点又在哪里?

从需求管理到“需求侧改革”

一般而言,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需求管理,常用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通过短期的需求管理工具调整经济总量,抚平宏观经济波动。

需求侧就是常说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在社会总需求中,消费所占的比重最大。

一直以来,需求管理常常与短期政策关联,而供给侧改革则被认为是长期系统性工程。供给侧改革五年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概括为“三去一降一补”,分别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从“管理”到“改革”,区别就在于“政策作为管理工具是短期、可逆转的,而改革则是中长期、不可逆的”。

需求侧管理转向需求侧改革。这意味着对需求侧的关注从短期的政策调整转变为长期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变迁,将老百姓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激发出来。”

2016年,苏剑曾公开发表“需求侧改革才是救命良药”的观点。他认为自己应该是较早提出“需求侧改革”的人。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一直以来,改革工作不是只有供给侧,也涉及需求侧。前者能够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涉及复杂性的结构问题,而后者则是释放需求寻求优化总量调节。

此次提出的“需求侧改革”主要意在“供给侧改革”的主线上理顺需求机制、消除堵点,释放需求。“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是一方否定另外一方。”贾康说。

在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上,从供给和需求两侧都能解决问题。主张从供给来解决问题的一派认为,通过去除过剩产能、优化产能就能够激发消费需求。国内面临的问题是优质供给跟不上老百姓升级了的需求。老百姓的有效需求不足,根源在于缺乏有效供给;主张需求来解决问题的一派则认为,关键在于解决老百姓不敢消费、消费不起的问题。

苏剑提到,经过五年的供给侧改革,成果显著,但“去产能”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要实现经济增长,必须依靠需求拉动。这里所指的需求不光是消费升级的需求,而是各个阶层全方面的需求。

他认为,只要需求端起来了,供给端只需为其保证良好的市场环境,自然也会起来。“只要东西能卖出去,企业为啥不生产?”

需求是中长期的问题

需求侧改革的重要性得到中央层面的重视。

贾康认为,这与此前中央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关。

从强调扩大内需到“内循环”为主体,尤其是当前国外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时候,解决社会中长期“需求”的问题自然浮出水面。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陈斌开长期研究消费。他认为,消费一直是中长期的问题。事实上,中国有大量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没有形成有效需求,这受制于其有限的消费能力。“没有强大的中等收入阶层,很难形成真正强大的国内需求。”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课题组在2018年的调查显示,虽然中国致力于减少低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数量,但目前仍是一个低收入群体占主体的社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在近期一次会议中提到,目前中国大概有9.1亿的低收入群体。

陈斌开解释,在金字塔型的收入分配结构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低,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意愿低,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也就是说,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中低等收入群体存在着消费能力不足、消费意愿低的问题。

这需要改革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加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这也是最稳定的消费群体。同时,为中等收入群体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防范与社会保障制度,降低这一群体的预防性储蓄。

当代年轻人买房“掏空六个钱包”的现象比比皆是。“生一场大病,啥都没了。”苏剑直白地说,在医疗、养老、教育,大家都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谁敢消费?必须在社会保障体系这块下功夫,切实保障老百姓的消费福利,解决老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

然而,老百姓在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支出高企,跟市场资源紧张和有效供应不足也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陈斌开认为,有必要加强优质资源供给。“这跟供给侧改革其实是一致的。”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意愿消费的原因则是在于消费升级后,国内市场无法供给有效的产品。

改革方向在哪里?

需求侧改革重点在哪里?目前,政策还没给出明确的方向。

贾康认为,需求释放一定是全面的,“三驾马车不能只讲某一块。”同时,从三驾马车推导到供给体系的结构问题,整个经济动力体系是完整的,也不能割裂看待。

改革虽然是一个需要长期攻破的课题,但在需求侧改革工作上,有专家认为有一些问题是能够率先着手解决的。

陈斌开提出,当前的需求侧改革应当长短期结合。启动消费依靠长期改革,短期内应该着眼于提高有效投资。以往政府投资主要依赖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但投资回报率在下降,这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解决社会投资回报率低的问题,长期看也需要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成本,在短期内则需要提升政府投资效率,优化政府投资结构。陈斌开认为,“消费型投资”是政府能够掌握并具备操作性的办法。短期内拉动投资,长期促进消费。

城市群、都市圈将会成为未来发展模式,人口还将继续向大城市、都市圈集聚。人口集聚将产生较大的住房需求,大力推动大城市保障房建设在短期内可以拉动投资,长期可以促进消费。

同时,城市群还有大量的高社会投资回报率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如城际铁路、地铁等轨道交通。政府投资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产生的社会投资回报率更大。

然而,中长期、涉及制度变迁的需求侧改革工作,一样刻不容缓。

在苏剑看来,税收政策、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和老百姓私有产权保护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做不一定短期见效,而不做则永远没效”。

贾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无论是供给侧改革还是需求侧改革,只要涉及改革,都需要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社会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既得利益,无法否定它,只能协调它取得社会最大公约数。以养老金统筹为例,业内讨论长达十多年,但目前仍难做到全社会统筹。

南方周末记者 周小铃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