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箬叶】你吃的粽子外面的粽叶,可能就是他们摘的!这几天浙西山村数百“采箬人”山上“抢”叶

钱江晚报时间新闻首席记者宝儿比通讯员杨炎善方林庄安东。

鸣叫的泉水流淌,爬山,爬山,看到几条蛇,见过几次黄蜂,最后是有树叶的地方。

箬叶,是包粽子的不二之选:叶面宽而长,不易拉断,最关键的是它带有的独特的清香——使粽色更糯,让粽香更远。

但,好的箬叶都在海拔千米的高山之上,只要你能采摘下来,几乎不用二次处理就能直接换钱,4元/斤——如果山上的运气稍微好一点点,一天摘个300元,不是问题。

山上的叶子,竟然可以这么值钱,可有人要?

这,不是一个可以怀疑的命题——去年,仅“五芳斋”就订购了12吨淳安的箬叶。

于是,这箬叶开始有点像唐寅笔下的桃花,换来了“酒钱”,快乐了山民的心情。

山上,有值钱的叶子

上山,上山,山上能摘到值钱的叶子,叶子一天能摘几十上百斤,每斤能卖4元。

越来越多的村民穿上长衣长裤,准备好袋子、柴刀,上山。

淳安仙枫树岭镇鲁家田村位于千里岗山脉深处,距离千岛湖约100分钟到车程。这里没有工业、少有人来——这个时节即使你来了,也不一定能找到人,村民都上山摘箬叶去了。

箬叶,是一种包粽子、做斗笠的材料,最大的长宽分别可以达到70厘米、20厘米。因为它的样子很像竹叶,于是又被戏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竹叶”。

最近几年,到了三伏天,留守村中的六七十岁的村民就会上山去摘叶子——无论天气再热,路途再远。

8月9日,这一天酷热异常。

59岁的倪儒琴,住在鲁家田村古树坪自然村。早上6点,她准备好干粮和袋子,骑上电动车就出门,车子停到山脚再徒步。

“到有叶的地方前后要花两个多小时。”她说,上山一趟不容易,中午饭自然要在山上对付,不然就白耗来“晨光”。

倪大姐说,一般都是五六个同村的村民结伴上山,到了山腰以上才会四散开来寻找野生箬叶丛。由于山上灌木和荆棘多,长手套、长衣服、长裤子几乎成为每个人的标配。

“采箬叶时,手尖要更用力一些,戴手套也是为了保护手指,尽管全副武装,小心翼翼,但脚踝、脖子等裸露处还是免不了被划伤。”倪大姐笑着说,别看采箬叶和采茶的动作差不多,但是山高无路要累很多。

“四点来钟吧,大家叫齐了再一同下来,然后再骑车、卖叶。”一天下来,运气只要不是太差,一般可以采四五十斤,兑换成钱就是200元的样子。“这叶子可值钱来,有时候运气好,一天摘百来斤的也有,对我们来说就是笔不小的收入。”她大概算过一笔账,如果天气晴好,摘箬叶的两个月能给家里增收将近一万元。

摘叶子,也是一门技术活

今年的收购从7月16日开始。上山摘箬叶的除了枫树岭镇还有大墅镇、汾口镇、浪川乡等。箬叶的品质在7月中旬至9月初为最好,这个时段内几个乡镇的数百个村民都会上山。

在所有“采箬人”中,64岁的余初妹算是起床较早的一个。清晨四点她就起床,煮一锅较平时要稠不少的稀饭,就着豆瓣酱或者霉豆腐就行,饭后拿出头一晚就备好的两个宽口饮料瓶:一瓶装粥,一瓶盛水,背上用编织袋改造成的挎包——出门的准备就算完成了。

她和姐妹余彩凤一起,骑着电瓶车去往山里,期盼着今天好运,能遇见一座箬竹茂密的山。

余初妹的儿子在千岛湖当导游,疫情与汛情的双重冲击使得千岛湖的旅游远没有往年景气。余初妹想抓住出产箬叶的两个月,多挣点钱。过了这两个月,家里的收入就要指望其他。余彩凤也抱着同样的想法,她家里还有一亩多田地,零散种了些庄稼。到了箬叶季,她就专心采叶,短时间基本没有太多时间去管庄稼。

这一天她们去的山叫乌鸦岩,很偏,树木自由生长,上山需要带一把柴刀开路。这里藤曼横生,泥石湿滑,一不小心就会被绊倒。余初妹个子不高,身材微胖,不是身手矫捷的人。遇到陡坡,她往往要手脚并用,一手扒住岩石,一手拉着树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虽然小心,但每次上山总是免不了摔跤。

箬竹生长在高处,在山林间穿行一个多小时才能找到,这里的海拔大约一千米。找到箬竹后,目测哪片叶子尺寸合适,就用指尖掐住叶柄,将叶片扭下来,攒在手里。这个动作很简单,只要两秒钟。算一个简单的数学题:1斤箬叶大概100张,如果余初妹今天要想摘采80斤叶子,赚320元钱,她就要把这个简单的动作重复8000次。

野山上荆棘丛生,三伏天太阳正烈。前者让采叶人必须穿长衣长裤,以防割伤;后者让汗止不住得流,浸透衣裤。天虽热,但余初妹二人很少休息,她们不想在山上久留,只盼着快点采完,回家休息。

未出发时想早一点到山上,到了山上又一刻都不想闲呆。

山上并不安全,待得越久,遇见蛇的概率就越高。在这片亚热带原始次森林中生活着十多种毒蛇。对二人来说,最可怕的是通体翠绿,潜藏在绿叶上的竹叶青。这种小蛇在远处很难发现。余初妹往往在手伸到蛇面前时才能注意到它的存在。余初妹很怕看到青蛇的眼睛,每次都是一次惊吓。她说看到蛇时,心里恐惧,就赶紧走开。“采箬人”都竹竿在手,竿在人前。“要么几棍子打去,要么就跳开躲远。雨天的蛇尤其多,所以村民大都不愿意在雨天上山。”

另一个危险是野蜂。二人遇到野蜂的次数远比遇到蛇多。山上的蜂个头不大,但数量不少。树干上、竹叶下,甚至地上都能见到蜂巢。野蜂很难驱赶,被蛰几下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所以每次上山,两人都会带一瓶花露水,虽然不能赶走野蜂,但被蛰了涂一些可以消肿止痛。为了减轻负重,她们在家把花露水分装在小喷壶里,每次上山只带一瓶。余初妹记得酸痛完全消失需要十多分钟,如果没有被蛰到眼皮,不影响行动的话,她还是会继续采叶。早点采完早点下山,两人都不想在山上待久。

这样的经历,绝大多数的“采箬人”都心中有数。

你吃的粽子外面的粽叶,可能就是他们摘

有一个非常突出的标志:几乎好的箬叶都来自千里岗,都来自高山。高山上的叶子最后会跟着“采箬人”的脚步下山,汇聚到村民家里,“集合”到一个合作社。

村中的月亮尖茶叶专业合作社给优质箬叶开出的价格是4元一斤,一人采摘一天,最低收入200元左右,货款当面结清。以枫树岭镇为例,附近如鲁家田村、横坑村,还有大墅镇上坊村等地的箬叶最后都会出现在这里。

周一这一天,合作社收购点更加热闹,数名年纪较大的村民正在对箬叶进行分拣、烘干和打包。

汪贤军是这个合作社的负责人,他说:“采集箬叶赚钱多,还可以当天拿到钱。加入采箬队伍的人越来越多。”

合作社要求箬叶宽度在7.5厘米到10.5厘米之间,长度在35厘米以上,不能有破损。“一年十二个月,只有七、八月两个月的叶子最好,到了九月,基本上就不再收了。”他说,季节和土壤决定箬叶品质,而品质决定价格。“青叶好了,还要后续加工好。”

余初妹、余彩凤就是合作社里负责“后续”的人,他们将数百村民摘下山的青叶分类、烘干、打包。这些箬叶最终会运出大山,变成工艺品,变成粽子的外衣,然后销往全国各地及日本、马来西亚等国,摆在大城市的商店,走上人们的餐桌。

枫树岭镇的这条箬叶之路是九年前被打通的。

当时的汪贤军看中了千里岗的自然资源,在没有任何订单的情况下投资建厂,并在几年后打开了销路,把山上野生的竹叶变成了“宝叶”。村民们可以走上山采叶,也可以坐在厂里分拣打包,不同的工作适合不同的人,都能给村民提供额外的收入。他心里知道千里岗山脉的箬叶质量非常好:箬竹喜湿热,适宜生长于疏松透气的酸性土壤。鲁家田所在的千里岗山脉地形复杂,支脉纵横交织,平均海拔800米,主峰“磨心尖”海拔1523米,是淳安第一高峰,山体由沉积碎屑岩组成,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湿热。千里岗山脉的多种自然条件都契合箬竹天性,使箬竹茂盛生长,叶片宽大坚韧。箬竹是千里岗的原生植被,生活在“老家”的箬竹自然品相优异,受到收购商的青睐。

因为品质和合作社的“为人”好,千里岗的箬叶销路越来越宽,合作社已在古树坪、横坑村和鲁家田三个自然村建立了三个箬叶收购加工点,并直接带动近十个村庄的村民脱贫致富。“接下来会联系更多的乡镇供货;另一方面叶正在建设箬竹人工培育基地,把箬竹‘请’下野山,让采叶人不再那么辛苦。”他并不担心产品销售不出去,只担心产量不够。去年五芳斋向他们订购了12吨箬叶还嫌少。

今年的箬叶收购已经过去大半,最后的二十来天时间,村民更加积极,汪贤军也会更加忙碌。钱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光汪贤军这边的合作社就能收购加工超过20吨干箬叶,价值接近50万元——如果加上其他乡镇的箬叶销售,千岛湖边的大山能带给当地“采箬人”的财富还会更多。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