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响铃草】虞南山区的这些“宝藏” 你都认识吗?

2018-02-11 09336001 |浙江新闻客户端|通讯员顾志华记者卢丽君

此前,正泽、下关、陈溪、岭南等牛南乡镇以青山绿水、山镇野味等吸引了区内外市民休闲。

丁宅乡全景 阮佳波 摄

着眼健康产业开发中草药制品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体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虞南山区近200平方公里的山林面积,蕴藏了丰富的植物资源。而许多被当地村民熟视无睹的植物,如三叶草、鱼腥草、积雪草、垂盆草、铜钱草、铁苋、响铃草等等,可以在防病治病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

为此,探索开发健康饮品,以喝茶、喝饮料的方式可以实现防病治病。将这些中草药采集起来,根据中草药特性,结合先辈们长期总结得到的经验,辅以一定的工艺,把相应的中草药制成疗效确切、成本适当的药茶和药饮,无论是保障身体健康,还是搞活山区经济,都不失为一件名利双收的好事。

开发功能性中成药,实现花小钱治大病。有些植物单独饮用达不到防病治病的理想效果,需要与其他植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才能达到相应效果。可以将这些中草药按一定配比混合后,制成粉剂、颗粒剂甚至与特色小吃相结合,改变传统治病理念。我们无意过分夸大中草药的功效,如果能够充分关注中草药在治疗一些疾病上的独特疗效,就地取材研制相关配方,生产出本土中成药,开拓一条山区经济腾飞的新路子。

丁宅乡丁宅村入村口 楼丽君 摄

依托当地资源大兴中医药教育

据了解,在虞南山区有相当一部分老人俗称“土郎中”,他们常年用特有的土方法为自己和家人治疗感冒、咳嗽、腹泻等常见疾病。尽管这些“土郎中”没有太高的学历,但客观地讲,他们在对付一些疾病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经验。

这就需要加强保护性挖掘,让这些散落民间的“土方”得以传承和发扬。学校也可尝试着将学科教育和乡土文化、民间秘技等的传承与探究相结合,让这份宝贵的资源得以保护。

在学校开辟中草药普及课堂,让学生全面认识身边的自然资源。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受教材制约,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枯燥。可以在下管等虞南山区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当地元素,如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山上的植物,在科学教学中组织学生研究各种植物的生长及药理特征,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统计山区植物的种类、比例等等,加深学生对当地植物分布、种类、特性等相关知识的理解,为其深入学习研究中草药知识打下基础。

学校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草药的实用与神奇,培养其深入探究、创新突破的兴趣和志向。在实践环节,学校可以开辟中草药人工培植区,从山上挖掘部分药材在校园内进行栽培,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中草药,为其学习中医药知识创造良好条件。

激励“土郎中”走进学校,走近学生,传授个人的经验和心得;对在职教师进行第二专业或业余专业知识的培训,激励教师向“土郎中”拜师学艺,为本土传统医疗技术的传承做准备,实现中医瑰宝的抢救性保护和开发;广泛联络各相关院校,邀请专家学者“把脉问诊”,做好民间医学的创新完善和再开发工作。

岭南乡东澄村 阮佳波 摄

合理成片规划建立良性产业链

虞南山区作为上虞保留得相对完好的区域,无论怎样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事实上,这种对环境的无损开发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岭南乡丰树坪村 阮佳波 摄

很多中草药集观赏、药用、食用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如果不能很好地发现和利用其蕴含的价值,就好似用人参做家具,抱着金砖讨饭吃。山区资源丰富,但我们不能单纯“捡宝”,那样最终必然导致资源的匮乏。对于一些资源储备不够充分,市场需求比较大的物种,可以广泛采集标本,深入研判特性,实现稀缺物种人工培育和繁殖创造条件。

岭南雄奇覆卮山 阮佳波 摄

合理成片规划,建立良性产业链。根据区域内植物分布的特点,兼顾市场需求,确定产业调整的方向和定位,对富余植物、普通植物和稀缺植物实行分类管理,有侧重地开发当地品牌产业。虞南花园、药园、果园的产业定位一旦确立,那么与之相配套的产业也将拥有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形成挖掘、研发、引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这不仅是对虞南自然资源的二次开发,更是对山区经济的二次增值,有助于加速虞南振兴步伐。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