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紫金山新闻
今年5月,南京再次与梅花相遇。
“梅绽金陵,礼赞百年”,国内最高水平的戏剧评奖活动——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正在南京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南京的市花,梅花更是早已融入城市基因,成为六朝古都的文化象征。二“梅”相遇,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拥有2500年建城史的南京,有着极其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2019年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学之都”。在办好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过程中,南京积极开展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系列工作,“梅绽金陵”戏剧展演季、“梅花戏剧角”特色活动、“遇见夜金陵”戏曲表演、“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戏曲文化特展”等,让传统文化融入城市生活,探索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南京样本”。
展演深入城市“毛细血管”,传统文化融入城市生活
在南京市秦淮区乌衣巷演出越剧《乌衣巷》、在溧水区胭脂河演出京剧《胭脂河》,在李香君故居旁上演越剧《桃花扇》……早在2020年梅花盛开时,南京就推出了“梅绽金陵”展演季活动。
今年的梅花节,赏梅听戏更是成为独特风景。梅花节是南京人自己建构的节日,南京人赏梅早在六朝时期就已流行,其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梅花山赏梅习俗已列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梅花节开幕之际,梅花山花海如潮,游人如织。此时,从水上舞台传来的悠悠戏曲声,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正在游览的游客,他们有的驻足欣赏,有的跟着哼唱,还有的举起手机,记录下赏梅时的惊喜一刻。在水上舞台,来自南京市越剧团的优秀青年演员表演了越剧经典剧目选段《红楼梦·读西厢》《红楼梦·黛玉葬花》和《梁祝·回十八》。一边是花期正好云蒸霞蔚,一边是清越婉转引人入胜,正如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杨庆锦所说,园林可以更好地承载越剧之美,而融入了传统戏曲文化的梅花山,也会给市民游客带来更加特别的体验。
南京将文艺融入旅游景点,并向城市文化场所和商业空间纵深,让市民能够更便捷、更深切地感受到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形成南京颇具标识度的文化品牌——“遇见夜金陵”。“遇见夜金陵”首场演出活动安排在南京羲和广场,来自南京市越剧团的演员李晓旭一人分饰两角,用不同流派塑造《乌衣巷》中王徽之、王献之这对兄弟。在这场如梦似幻的沉浸式演出中,广大市民收获到的是人文景观与戏剧相结合的别样体验。不少市民直呼过瘾,表示“完全超出了预期”。土生土长的南京市民赵超感叹,“熟悉的街区,却是完全不同的体验,花两个小时再认识一次,很值得。”在华灯初上的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南京市京剧团准备了9个节目,不仅有《新贵妃醉酒》《铡美案》等经典京剧唱段表演,还有《红灯记》《沙家浜》等现代京剧演出。虽然是户外演出,但演出阵容一点不输剧场,专业的国粹演出,令现场市民和游客惊喜不已,大呼过瘾。
“遇见夜金陵”每个周末选择一个城市地标,多场演出广受好评。多一些烟火气,多一些文化韵味。正如南京市演艺集团相关负责人所说,将精品戏曲演出片段融入景区、书店、商圈等城市场景中,“打破剧场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让各式演出在人间烟火气的地方流动,融入城市的生活、运转中。”
“梅绽金陵”展演季,将作为城市文化名片持续开展下去。这样的创新活动,打破了文艺和生活的界限,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润物细无声地输送到城市各个角落,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城市生活,让市民游客感受到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了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给这样的创新点赞:“南京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演艺是这座城市的美丽风景线,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到各处,滋养着这座城市,使这座城市有性格、有温度。”
搭建平台激发市民热情,夯实传统戏剧群众基础
传统戏剧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培养更多的观众,就能进一步夯实传统戏剧群众基础。
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红楼梦》《桃花扇》《长生殿》《乌衣巷》……一大批耳熟能详的作品取材于南京、创作于南京,可以说,南京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戏”的城市。在这座城市,诞生了一大批来自各行各业、涵盖老中青少全年龄层的票友。2020年,“梅绽金陵——戏曲票友大‘晒’”活动,给了票友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票友大“晒”不分剧种、行当及流派,只要是酷爱戏曲、身怀绝活的票友都可以报名参与,有“戏”就能来。比赛还特别邀请了梅花奖得主等大咖名角加盟担任评委,通过活动评选出来的优胜票友还可以签约成为“遇见夜金陵”的演出人员,未来参加“遇见夜金陵”常态化演出。经过多场海选活动,来自各行各业、涵盖老中青少全年龄层的400余位票友轮番献艺,在南京乃至整个江苏戏曲票友圈引起了强烈反响。
从2020年开始,南京还打造和推出一批以传承中华戏剧文化、彰显艺术魅力为主旨,以提高南京市民间院团表演水平、为戏剧爱好者搭建更多更好表现平台为目的的梅花戏剧角示范点,开展名家讲座、戏剧论坛、片段展演等线下活动,进一步夯实戏剧的群众基础。江宁织造博物馆、奇点书集、金鹰世界星光舞台、李在凤大戏台、白云亭艺术中心、南京越剧博物馆、纳科汽车创意园等梅花戏剧角示范点,让市民能近距离与戏曲接触,当面向戏曲名家讨教学习。梅花戏剧角推出的“霓裳印象京剧人物穿越摄影”项目、“京剧票友联谊会”、“两京对话爱艺沙龙”及“在梅边”戏曲名家表演工作坊等,获得广大戏剧爱好者和读者群众的交口称赞。
本届“梅花奖”参与竞演的17位优秀演员,都将陆续在南京开展线下活动,走进梅花戏剧角、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和戏剧爱好者互动,极大地激发起市民对传统艺术的热情。
新版京剧《乌龙院》的主创团队走进玄武区奇点书集梅花戏角时,65岁的魏萍非常激动,她是《乌龙院》主演熊明霞的铁杆粉丝:“我以前为了看上海京剧院的一出戏,坐着火车赶到上海去。现在好了,角儿们都来到家门口了,还与我们戏迷在台下进行面对面的对话,简直太过瘾了。”
楚剧《万里茶道》竞演演员线下活动在江宁织造博物馆梅花戏剧角举行,主办方特意创新了见面会形式,增加品茶环节,主演余维刚在茶香中分享了楚剧《万里茶道》中的两段品茶故事,并由此拓展,探讨了《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王乐是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从幼儿园就成了小戏迷,能参加梅花奖竞演演员线下见面会了,乐坏了。王乐的妈妈告诉记者,在王乐的带动下,现在一家子都成了戏迷,王乐的哥哥比王乐大3岁,现在在学习老生,而王乐在学习老旦。
参加线下活动的演员们都对南京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印象深刻,盛赞“梅花的香,就是这样弘扬出去的”。
南报融媒体记者 杜文双摄
即便原本不懂戏剧的市民游客,在南京观看各种展览也能一眼“入门”。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正在江宁织造博物馆举办的“梅绽金陵 礼赞百年——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戏曲文化特展”,展出70余件(套)均与戏曲相关的展品,包括南京地区出土的反映戏曲文化生活的文物藏品、展现戏曲之美的行头道具、戏曲文化纸本资料等。南江宁织造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晨介绍说,南京戏曲文化底蕴丰厚,关于文学与戏曲的典故、美谈数不胜数,遗址遗迹更是星罗棋布。在大量南京出土反映戏曲文化生活的实物中,《韩熙载夜宴图》《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等就描绘了发生在南京的精致戏曲文化氛围。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秦淮区文化馆的“戏韵秦淮——中华戏曲艺术传播体验展”,分为剧种简介、戏曲脸谱知识、戏曲服装展示、戏曲程式动作演示,互动等内容,让群众从看戏转变到自己演戏,从而爱上戏曲,成为戏曲的忠实观众或参与者,推动戏曲艺术的普及与传播。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盛世元音—中国昆曲艺术文化展”,通过昆曲的历史、昆曲的文化、昆曲的剧目以及昆曲与南京等部分,生动诠释昆曲的艺术与文化,引领观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设立文艺专项资金,创新推动民间院团发展
南京有130多个民间戏曲院团,日趋繁荣的民间剧团正成为南京演出市场一道靓丽的风景。他们奔波在乡间大道,通过整齐的阵容、真实的内容、接地气的表演,为观众奉上一道道文化大餐,也让更多人爱上戏剧。
南京市小梅花青年越剧团的表演一点也不逊于专业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已从社区街头、市民广场走上了央视大舞台,该团团长陶丽艳告诉记者:“今年,南青越签约政府公共文化惠民服务《百场公益广场行》,将赴高淳、六合、玄武、雨花台、栖霞、江北新区等送戏进社区,唱响建党100周年红色主旋律剧目经典片段。”
良好的群众基础,意味着火爆的演出市场,剧团工作人员再苦再累也是乐此不疲。南京青青戏曲团团长顾金妹介绍说,该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戏曲演唱会目前正在排练之中,计划六月下旬在鼓楼区文化馆进行首场演出。”届时,京、越、黄梅、锡、扬剧五个剧种将连番登台,多剧种大乐队也将同时进行全程伴奏。
六合区君子兰扬剧团团长薛同军告诉记者,该团今年排演了扶贫题材扬剧《茉莉花开》和垃圾分类题材的扬剧《快给垃圾找个家》,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还排演了多个红色故事的经典折子戏。
满足群众需求、丰富百姓生活、繁荣文艺创作、传承戏曲文化,小院团有大作为。用创新的方式建设民间基层院团,推出原创作品,打好戏剧群众基础,是南京各区的努力方向。今年起,南京各区设立了文艺工作专项资金,将通过“一区一团”创新推动民间院团的发展。其中,六合区已成立“扬剧发展联盟促进会”,一年要接上百场本土惠民演出的溧水区溧庆黄梅戏团,也在市区两级的帮助下首次创排大型原创剧目,不久前,该团自编自演的黄梅戏《第一书记》,由于聚焦扶贫攻坚题材,上演时吸引了千余名居民前来观看。
优秀戏曲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创新,唯有创新,用有趣和动人的方式诠释传统戏曲文化的内涵,那些为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戏曲才会变得耳目一新;受其感染,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中国戏曲文化的精魂融入自己的骨血,并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其魅力。在这一点一滴的推进中,戏曲之魂深深植入城市基因,南京“梅花”香韵越发让人回味无穷。
南报融媒体记者 邢虹 王峰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