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明了地说明中药材白秋的栽培技术
白菜花(Bletilla striata)也被称为草、肝根、白酒、油兰、朱兰、紫、紫、白里、地上螺丝、白鸡巴、白根、羊角7。
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块根),植株高18-60厘米。主要花期在春季,但依各地气候之不同,晚冬至夏初都可能开花。
白芨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及园林价值。主要用于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花有紫红、白、蓝、黄和粉等色,可盆栽室内观赏,亦可点缀于较为荫蔽的花台、花境或庭院一角。
白芨的种子极细小,似粉末,状没有胚乳,只有几个细胞构成的发育不完全的胚。白芨在湿润的苔藓上发芽,且长时间不干燥。
生长习性
喜温暖、阴湿的环境,如野生山谷林下处。稍耐寒,长江中下游地区能露地栽培。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常生长于较湿润的石壁、苔藓层中,常与灌木相结合,或者生长于林缘、草丛、有山泉的地方,亦生于海拔100-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栋树林或针叶林下。
白芨的两种种植方法
根茎繁殖
常用分株繁殖。地栽前翻耕土壤,施足基肥。头年的冬季到次年的3月初种植,春季新叶萌发前或秋冬地上部枯萎后,掘起老株,选当年生具有嫩芽的块茎及其与先年的老鳞茎毗连接生处切下,分割假鳞茎进行分植,每株可分3-5株,按行株距各825px左右开穴,深浅适宜,须带顶芽且新芽向外,覆土3-100px,稍加镇压,栽种后施益富源生物液态肥或直接冲施益富源种植em菌液效果最佳。传统栽培主要靠分株繁殖。但分株繁殖周期长,繁殖效率低,而且耗种量大,很难满足大量栽培的需要。
种子播种
亦可采用播种繁殖,但白芨的种子非常细小且无胚乳,因此在自然状况下很难萌发和生长,实生苗的栽培较为困难,但随着部分科研单位加大研究力度,兰科植物育种工作得到快速发展,通过无菌播种、试管成苗以及种植专用益生菌(例如,益富源种植专用菌种原液)的出现和应用,种苗的生产和培育工作更是突飞猛进。在播种前先使用益富源种植菌液浸种,主要起到杀菌防腐烂,为种子提高充足的养分,提高发芽率,催芽保苗的作用。特别现在无菌播种技术越来越成熟和普及,实现白芨种苗的规模化生产已经逐步开始实现。
病害防治
常发生黑斑病,用益富源种植EM菌200-500倍稀释液喷洒。
中耕与施肥
每年进行4次,第1次3-4月苗出齐后,第2次5-6月生长旺盛期,第3次8-9月,第4次冬季倒苗后。每年追肥3次,前2次在中耕除草后进行,以益富源生物菌液态肥最好,第3次8-9月,用益富源粪便腐熟剂发酵有机堆肥,撒在畦上,结合中耕,混入土中。现蕾时摘除花蕾。遇旱及时灌水并冲施益富源em菌营养液。栽后第1、2年冬季,在行间可间种一季短期蔬菜提高土地利用率。
除草与追肥
6月初雨量增多,廖科、菊科、禾本科杂草生长势较强,往往与白芨争营养,而会严重影响白芨块茎正常膨大,故必须在6月初及时细心用手工拨除一次,并及时喷洒益富源种植叶面肥来补充白芨所需营养,若6月中上旬上述杂草仍不能控制,则必须再次细心地手工除草一次。7月初气候利于廖科、菊科、禾本科杂草生长,往往杂草与白及争营养而影响白及地下部膨大,故必须在7月初拨除上述杂草一次,并同时追施白芨种植专用em菌肥做追肥,若7月初仍不能控制,则再次细心地手工拨除杂草。8月初菊科、禾本科等杂草处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双旺阶段,其生长势较强,往往易与白及争营养而影响白及地下部膨大,因此,8月初必须细心地手工拨除杂草一次。
采收
多在8-10月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洗净,立即加工,否则易变黑。分拣大小,投入沸水中煮(或蒸)3-5分钟至内无白心时取出,晒至半干,去外皮后再晒至全干。
采收白芨栽种后,于第4年10月当茎叶黄枯时采收。此时,地下块茎已长成 8-12个,相当拥挤,过迟采收,生长不良。采挖时,先清除地上残茎枯叶,然后用二齿耙小心挖取块茎抖去泥土,喷洒益富源种植em稀释液保鲜防腐,便于运回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