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是10月1日。
然而,如果问:“国庆日”是怎样确定的?为什么要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可能很多人都不甚了解。“国庆日”的由来
“国庆日”就是共和国的“生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何日,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1949年9月21日。1949年9月21日,全国人民渴望已久的为新中国奠基的盛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当时,就有人把这一事件看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的社论。社论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开幕,“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次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
第二种说法:1949年9月30日。当时,持这种观点的人比较多。比如,9月30日,朱德在政协会议的闭幕词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工作,已经胜利地完成了。我们全体一致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同天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也指出:“当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宣言还指出:“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全国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已宣告成立。”
开国大典
第二天,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公告》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业已集会……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决定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于本日在首都就职,一致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公告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时间是有先后之分的。共和国成立在先:在9月30日结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府成立于后:10月1日下午2时举行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就职典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为什么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
既然上述两种说法中,关于新中国宣告成立的日期都不是10月1日,那么10月1日又是怎么被定为“国庆日”的呢?
应该指出,在举行开国大典之际,新中国的领导人还没有考虑“国庆”一事。最早提出“国庆日”的是政协委员马叙伦。
马叙伦
1949年10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会上,鲁迅的第二任妻子、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许广平提出:“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该会议通过“请政府明定十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以代替十月十日的旧国庆日”的建议案,送请中央人民政府采择施行。
所以,第一位提出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的人,就是那个最初建议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人。马叙伦,浙江杭州人,于1885年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曾当过《东方杂志》编辑、《新世界学报》主编、《政光通报》主笔,先后在广州方言学堂、浙江第一师范、北京大学等学校任教。他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缔造人和第一位主席,也是一位书法家。马叙伦作为政协常务委员,本应出席这次会议,却因病缺席,只能委托许广平在会上说出自己的提议。
马叙伦为国歌歌词拟稿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议》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这个建议是符合历史实际和代表人民意志的,决定加以采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兹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
这就是把“10月1日”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日”,即“国庆日”的来历。
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辰”,即“国庆日”,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选一个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最好是个吉利的日子。按照这两个条件,9月21日与9月30日,也就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与闭幕之日,显然都不太合适。10月1日,则符合这些条件:其一,在这一天,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率副主席、委员就职,无疑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其二,10月1日是甲子日。古人认为,甲子为干支之始,是第一个干支组合。甲子出场后,其余的干支组合才一个接一个地出场,相当于事之起始,事之确立之时也。凡事之始,用甲子日最吉利。所以把这天作为国庆日,不仅吉利,还寓意着是一个新的开始。
因此,《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指出:“这个建议是符合历史实际和代表人民意志的。”
新中国的国庆节、阅兵式与黄金周
新中国的国庆节,最引人瞩目的当属阅兵活动。建国初期阅兵频繁,从1950年到1959年,每年的国庆盛典上都会举行盛大的阅兵活动。1950-1953年在国庆阅兵上检阅军队的是解放军总司令朱德,1954年-1958年是国防部长彭德怀,1959年是新任国防部长林彪。
朱德,1953年国庆节
彭德怀(右),1954年国庆节
林彪,1959年国庆节
196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本着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暂停了国庆典礼制度,改为“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1964年,国防部公布的军队相关条例中首次出现了阅兵条款。
1981年,根据邓小平的建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恢复国庆阅兵。1984年建国35周年阅兵,北京举行了前所未有的盛大阅兵、游行活动。
邓小平的改革成绩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群众游行的过程中,北京大学的学生们意外地打出一幅自制标语“小平您好”,为这一年国庆留下了一个经典的瞬间。
之后的1999年和2009年,国家在北京分别举行了国庆50周年、60周年的阅兵活动。
相较于阅兵,今天人们更熟悉也更向往的黄金周,其历史却只有不到20年。
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公布了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国庆、春节、劳动节的假期定为3天;2000年开始,对这三个节日实行前后双休日调休,从而形成7天的假期。2000年国庆节出现了第一个“十一黄金周”,假日旅游的热潮迅速席卷全国。
“黄金周”的做法出现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动因之一是刺激内需、拉动国内经济,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它可谓适时而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随“十一黄金周”而来的休假、旅游成为国庆最好的注脚。
半个多世纪前,南京人这么过国庆!
在南京市档案馆至今仍保存有新中国历次南京市国庆大庆典的珍贵历史资料,包括当年的庆典路线图、各式证章、花车牌坊样式及照片,翻开这些尘封数十年的历史资料,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南京那些感人至深、热情洋溢的幸福画面。
1951年10月1日南京国庆游行
据记载,1959年的国庆节当天,新街口布满了数不清的红旗,宛如一片红色的海洋,附近的高楼都悬挂着巨大而鲜艳的字标。新街口广场正中间搭起了临时检阅台,检阅台四周站满了人,而周边的大楼内,只要有窗户的地方都露出黑压压的人头,就连楼房的房顶也站满了观众。
1959年10月1日当天刚破晓,参加庆典游行的30万各界代表就开始向集合地点聚集,当时可以说是举城欢庆、万人空巷。人们穿起节日的盛装,汇集到事先指定的地点。
1959年10月1日南京国庆游行
清晨7点半,12门礼炮齐鸣28响,乐队奏起庄严的国歌,国庆10周年庆典正式开始。
8点整,盛大的游行开始了。庆祝游行的队伍从鼓楼、太平南路、北京东路等多个聚集地列队出发,一起涌向新街口广场。广场上空,随着红色的大宫灯冉冉上升,出现一条矫捷的巨龙和一只绚丽的彩凤,在高空中飞舞。参加庆祝游行的队伍挥舞各式各样的纸质小红旗,跟随口号员的口令大声欢呼。数以万计的人群欢声雷动。游行队伍由1600个工人、学生组成的仪仗队为先导,他们高举着国旗,抬着国徽,手持鲜花,分南北两路向广场检阅台前进。
1953年10月1日南京国庆游行
1954年10月1日南京国庆游行
资料显示,当年参加庆典游行的队伍分为南北两路,在北路体育大队由8000多名男女运动员组成,表演了各式运动的人体造型以及优美动人的体操,南路最引人注目的是文艺大队,共分为仪仗、群众文艺、电影美术、专业戏曲、尾旗队五部分,共有27个节目,22部彩车,由2600人组成。
文艺大队队伍的队标每个字由四个男同志抬,八个女同志手执鲜花围绕在每个字的周围,共计四十人,男子穿着白衣白裤,女子穿着旗袍。文艺大队中有省、市专业剧团演员们演出的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以及由“红色的种子”“送瘟神”“救风尘”“无名岛”“蔡文姬”等名剧组成的彩车,在彩车之前,还有“伞上行车”“艺术造型”等杂技表演。
1955年10月1日南京国庆游行
1956年10月1日南京国庆游行
群众文艺队伍是各个工厂、学校等业余团体表演的龙舞、狮子舞、伞扇舞、荷花舞、水稻舞、四人花鼓舞等。
还有电影、美术工作者组成的三辆彩车、16幅画也融入到了这个游行队伍。
工人大队是当时最庞大的一支队伍,来自各行各业的工人们抬着琳琅满目的生产图表、实物、模型和画牌,驾驶着各种模型彩车参加了庆典游行。南京钢铁厂的工人当时是第一次出现在工人游行队伍中。
1958年10月1日南京国庆游行
“上世纪50年代,南京工业取得许多重大成就:十年来试制成功的新产品有高压合成容器、1500瓦汽轮发电机、电影摄影机、载重汽车、高精度纵切自动机床、特级收音机电视机、高级水泥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南京1957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架电影摄影机;南京制成我国第一架无线电天文望远镜,1958年,中国第一台轻型卡车在南京诞生。”
当天的庆祝游行在上午11:30结束,这时新街口广场变成了一个大花园,彩色礼花炮齐鸣,人群成为欢乐的海洋。
1960年10月1日南京国庆游行
在庆典游行结束后,整个国庆期间南京都有许多欢庆的活动,南京的各大影剧院都上映一系列的国产电影,工人文化宫、文化馆、纪念馆向市民开放,南京城到处张灯结彩、红旗飘扬,各主要路口都扎了用松柏装点的高大牌楼,全城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END
参考内容:
1、《北京日报》:新中国国庆日的确定
2、中国国家历史:古今中外的国庆节:不止阅兵与黄金周;
3、南京发布:半个多世纪前,南京人这么过国庆!
审核、发布:朱振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