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文帝周允在“正难之战”后不知道终点,数百年来众说纷纭,关于他的下落,大致有五种说法,一种是被火烧死的。
《明史》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明成祖朱棣在给朝鲜的诏书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说法:“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
此外还有“出家为僧”、“遁入道门”、“流亡海外”等三种说法。
清代学者吴乘权则给出了第五种说法,他在《纲鉴易知录》一书中记载:
建文帝在云南和一带藏匿民间三十余年,直到明英宗时期才现身皇宫,最终寿终正寝。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建文帝的行踪问题是最为敏感的时期。
明成祖将建文帝的忠臣方孝孺、铁铉、景清、练子宁等统统以惨无人道的手段屠戮殆尽,从此没有人敢于传递、记载与建文帝有关的消息与文字。
永乐七年(公元1410年)春三月,建文帝在白龙庵藏匿期间,负责出使安南(越南)、密访建文帝的工部尚书严震与建文帝朱允炆“遇于云南道中”。
两人相对而泣,建文帝不知错所地问他:“何以处我?”
严震自己都不知道朝廷会咋处理,更不可能知道如何处置建文帝了,于是说了句:“上从便,臣自有处。”
随即在夜间畏罪自杀了。
永乐二十年(公元1424年)秋,明成祖驾崩,太子朱高炽继承皇位,即明仁宗。
当年冬十月,建文帝到江南史彬家,“十一月至宁波,渡莲花洋。”
也是在冬十一月,新皇帝为了表示宽宏大度,赦免了建文帝一朝的“奸党族属”。
同时为方孝孺等前朝旧臣平反昭雪,钦定为“皆忠臣也,宜从宽典。”
明仁宗在位一年就去世了,继承皇位的是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在位十年也去世了,这十几年间,关于建文帝问题的敏感度大为降低。
历经成祖、仁宗、宣宗三代之后,到了明英宗朱祁镇在位的时候,建文帝问题敏感度极低的时期,这位失踪的皇帝终于浮出了水面。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朱棣的曾孙朱祁镇即位,史称明英宗。
正统五年(1440年),北京皇城出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建文帝被执赴京师。”
《纲鉴易知录》记载:
建文帝喜欢写诗歌,在他逃亡三十九年后,与他同居的一个僧人盗窃了他的诗作,此后“自谓建文帝”。
求见思恩知州岑英,对岑英大言不惭地说:“吾建文帝也。”
岑英十分惊恐,将这个僧人押解到北京。
由于僧人自称“年九十余”,建文帝当年才六十四岁,年龄不符,被确认为假冒
。实际上,这个僧人极有可能是为建文帝探路,临死前提出了建文帝的真实想法——“且死,思葬祖父陵耳”,试探朝廷的容忍底线。
假冒建文帝的僧人死后,建文帝决定进京。
经过老太监吴亮的确认,朝廷下诏“迎建文帝入西内。”
“建文帝既入宫,宫中人皆呼为‘老佛’,以寿终葬西山,不封不树。”
建文帝得到了朱棣曾孙——明英宗朱祁镇的谅解,被安排居住在宫中安度晚年,得以寿终正寝。
明英宗考虑到皇家颜面,只好将其低调安葬在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