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从善如流的下一句】蔺相如观点独到,赵王从善如流,是否完璧归赵,已是次要

赵惠文王时期,祖国得到了流传已久的“和氏墙”,和氏墙作为无价的宝玉,为了天下的奇宝,继承了楚国人变化的姓氏。

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秦昭襄王的耳中,对此秦王羡慕的很,也想要得到和氏璧,因此修书一封,派使者送到赵国,提出以秦国的十五座城交换赵国的和氏璧。

秦王的要求,让赵王及赵国群臣左右为难。

《史记》载: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召集廉颇等文武大臣商量,研究如何处置这件事情,大家都觉得:如果同意交换,怕秦国出尔反尔,得到了和氏璧而不交换城池。如果不同意交换,又怕秦国的武力威胁,派兵攻打赵国。因此一时之间十分为难,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在赵王及诸大臣的眼里,对“和氏璧易城”一事,考虑的更多是“城”与“和氏璧”可以得到哪一个,因此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容易患得患失、难以取舍。

然而,更令赵王难过的是“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国者,未得。”——赵国无人愿意出使秦国,与秦王就“和氏璧易城”之事进行谈判。

就在这时,赵王的宦者令(办公室主任)缪贤提出了一个人选,这个人就是自己家的门客——蔺相如。

当时,蔺相如只是缪贤的门客,位卑无名,赵王本对蔺相如不放心,但由于缪贤强烈推荐,加上确实没有合适人选,只好答应见蔺相如一面,看看此人到底水平如何,再行定夺。

在缪贤的引荐下,赵王见到了寂寂无名的蔺相如。赵王先是试探性的问蔺相如:“秦王提出以十五城交换和氏璧,换还是不换?”

蔺相如直奔主题的答道:“秦强而赵弱,不得不交换。”

赵王又患得患失的问道:“万一秦国得到了和氏璧,又撕毁条约,不给赵国城池,怎么办?”赵王此时看待问题的角度,仍是“和氏璧”与“城”能得到哪一个?——尤其担心什么都得不到!

对于赵王的患得患失与左右为难,且看蔺相如是如何用一句话说服赵王同意“以城易壁”的!

《史记》载:

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句话是整个完璧归赵故事的点睛之笔,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了蔺相如的参谋水平!没有这句话,或许就不能说服赵王同意“以城易壁”,也就没有完璧归赵这个著名的故事了。

传说中的和氏璧

在蔺相如看来,对于秦国的“以城易壁”要求,赵国不必过多考虑和氏璧与城池的得失,而是要看到,假如秦国“不予城”,则赵国占理,而秦国理曲。按照蔺相如的主张,赵国宁愿豁着受骗和失去和氏璧的风险,也要叫秦国把背上“理曲”的骂名。

在此前,关于“以城易壁”一事,赵王及诸大臣计较的是利害得失。而此时,蔺相如计较的是是非曲直。相对而言,在这件事情里,蔺相如看问题的角度要独到的多,也更符合赵国成为强国的长远利益。

正是因为蔺相如的这句话,才真正说服赵王同意“以城易壁”。也正因为这句话,使赵王看重蔺相如,并在完璧归赵后,逐渐重用蔺相如,直到“拜为上卿,位列廉颇之右”。

就这样,蔺相如用一句话,就成功说服了赵王。对赵王而言,当蔺相如接下重任,带着和氏璧奔赴秦国谈判的时候,是否真的能做到“完璧归赵”,已经是次要的事情了。

-- END --


参考资料:《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