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七夕节起源于哪个朝代】七夕节不是情人节,且看七夕节和上元节的相爱相杀

近年来,人们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本来往往是西方的节日,但在国内盛行,但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很容易被忽略。

在众多西方节日中,以情人节在当代年轻人中影响最深远。每年的2月14号,年轻的情侣们似乎找到了由头,在这一天好好地浪漫一下,异地恋的男女们,也可以在这一天以解相思之情。

西方的情人节的确很浪漫,背后的文化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年轻人在这一天一起娱乐、传情,也都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不应该只记得西方的节日,我们中国其实也有情人节。

而在现代人的眼里,似乎古代的七夕节就是如今的情人节,甚至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

其实这是不对的。七夕节的背景的确是一段浪漫美好的爱情故事,但是并非是情人节。

七夕节的本来寓意,是象征着已经结婚之后的男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再深一层,是最早的贫苦大众,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希冀,而并非是男女用来传递情意的节日。

因为七夕节这一天,男人可以随便出去,但是古代女子未出阁,只能待字闺中,玩些小游戏,因此男女之间在这一天,根本没有相处的机会,所以说七夕节就是古代的情人节,是不合适的。

那么在古代的情人节是什么呢?其实是上元节,一年365天,古代女子能出门游玩的也就只有在上元节的时候。上元节容易被人忽视,但是它是除了春节之外,最盛大的节日,在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第一集也能看到,在上元节前夕,整个长安城都在准备花灯之类的,足以看出上元节的盛大场面。在这一天,男女之间才有机会相处,北宋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描述的就是上元节时,男女之间相会的情景: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因此,非要说古代的情人节是哪个,上元节比情人节更靠谱。下面我来科普一下古代七夕节与上元节的异同,一起了解看看这两个节日的相爱相杀。

从七夕节与上元节的起源看二者的区别

一、七夕节的起源

七夕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的节日,还常被人称作乞巧节、魁星节、女儿节等等。

七夕节的由来,是源于远古时期,古代人民对天象的幻想,远古时期,人们已经懂得对地面的区域和天上的星宿开始对应,并起了名字,被分开的星宿叫做“分星”或者“分野”。《汉书·地理志 》曾有记载:

“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而牛郎星和织女星,正是坐落于银河的对立面,古人分星宿,只是为了研究自己的占卜理论,这虽然不存在科学依据,却也为七夕节的诞生,打下了伏笔。

研究星宿一说,自远古时期就存在,直到秦汉时期,人们才慢慢将对星宿的研究,渐渐赋予人格化。加上人们在先秦时期,劳苦大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渐渐被人们想象出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表面上是描述他们不顾阻拦,最终冲破桎梏得到美满爱情,其实根本来讲,是劳苦大众希望能摆脱现在的苦难生活,而形成的一种向往。

而后才渐渐演变成了固定的节日,为了纪念牛郎织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二、上元节的起源

上元节,又被称为元宵节、元夕、灯节等等,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月圆之夜,年轻男女一起出去赏花灯,猜灯谜,男女相会的盛大节日。

上元节也是被称为除了春节外,最盛大的节日。

而上元节在唐朝以前,是被称作元宵节的,而且是汉武帝下的声明,每年的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而元宵节真正改名为“上元节”其实是在唐朝以后。因为受到了唐朝的道教之风很盛,人们因为受到了道教的影响,因为道教认为时间存在三元之说,而第一次月圆之夜,也就是正月十五那天,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并称为三元。

在《梦粱录》中有记载:

“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因为有次说法,上元节的说法便渐渐深入人心,完全取代了元宵节的名称。

从起源来看,七夕节较上元节,要早好几百年,也更加深入人心一些。两个节日的寓意其实大不相同,七夕节是歌颂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而上元节最开始,是为了庆祝战争得胜,以后的每个八月十五都要出去游玩。

看起来上元节似乎和爱情全无关系,但是从节日那一天的活动,你就可以感受到上元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从七夕节和上元节当天的活动,来看“情人节”的归属权

一、七夕节的活动

1、流行晒书

七夕节晒书,是从三国时期往后传承下来的活动。因为在七夕节前后,是天气马上要入秋了,而人们家里的书籍常年摆放,为了防止书籍潮湿,人们便在七夕节这天开始晒书,渐渐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每年在七夕节这天,很多人的庭院之中,就会到处摆放书籍。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2、比女红

七夕节最早的活动,就是从宫廷之中传出来的。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在公中的女婢,会穿针引线,比试女红,看谁的手艺更好,就能“乞到巧”,希望借此能够获得美满的姻缘,这也是乞巧节名字的由来。

后来这种穿针引线的活动,渐渐流传到了民间,自此以后天下间的女性,都会在这天展示手工活,借此进行比试,也算是在百无聊赖之中,找点乐子。

在《西京杂记》中有记载: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3、投针乞巧

七夕节的活动,随着朝代的更替,花样越来越多,到了明清之后,七夕节渐渐被叫做“女儿节”,原因大抵是这一天是女孩子玩耍的节日吧。

在明朝之后,流行这样一种活动,就是准备个碗,里面盛满清水,一群女孩子围着碗坐,手中拿着针垂直落入碗中,看谁的针进入碗里波纹最前,视为最“巧”。

“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

4、拜魁星

七夕节不完全是女孩子们的专属节日,男人也参与其中。但是那些乞巧的小玩意,男人是不会参与的,而是为了仕途。

年轻的仕子们,十年寒窗苦读,为了能够得到好运,考上功名,便在七夕节这天,流行拜魁星的传统,希望能够得到魁星的祝福,从此获得仕途上的顺畅。

人们以桂圆、榛子、花生代表状元、榜眼、探花,干果,就类似小孩子抓周一样,那些干果滚动到谁的面前,就意味着这个人的当官的运气会好很多。

二、上元节的活动

1、张灯结彩

张灯结彩,是上元节最盛大的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天,举国都在准备,尤其是在帝都之中,为了迎接外宾,更是费了不少周章。

早就在上元节的前夕,皇帝回派人准备张灯结彩,动用人工上万人,除此之外的歌舞团也有3、4万人,以显示国家的富强昌盛。

《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时实行宵禁政策的,也就意味着,在晚上的禁鼓一响,随意走动会受到刑罚,而唯独在上元节的时候,皇帝会特赦三天,人们晚上可以自由活动,举国欢庆。

2、吃元宵

上元节这天,流行吃元宵。元宵又称浮元子,是从宋朝流传下的一种美食,最开始是为了祭祀之用,后来才渐渐形成一种节日的美食,深受人们的喜爱。

上元节吃元宵这个传统,一直流传至今。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元宵和汤圆是两种东西,很多北方人觉得汤圆和元宵就是一种东西,这是错误的。元宵是蒸熟的,而汤圆是煮熟的,虽然馅料相同,但是口感以元宵更佳。

在如今我们可以随便买元宵,但是在古代,元宵可是种昂贵的食品,寻常百姓还真不一定吃得起。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3、猜灯谜

猜灯谜是春秋战国时期,就流传下来的娱乐活动。人们在赏灯的时候,经常会看到灯上写满了小字或者画着奇奇怪怪的人物,人们通过这种留下的线索,去猜谜底,胜者还通常会赢得奖品。

猜灯谜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男子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学,有的时候还会得到其他女子的青睐,通过猜灯谜得到美满姻缘的,在历史上也不少,这是很难得的男女之间交流的机会。

猜灯谜的盛况,在《武林旧事·灯品》中可见一斑:

"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总结:

从七夕节和上元节的起源和活动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二者的寓意不同,七夕节似乎更是为了表达对美好姻缘的愿景,而并非有什么实际行动。即便是玩耍嬉戏,也是男女分开,男生拜魁星,女孩子乞巧,男女之间互不干扰,甚至连面都见不到,更别提处感情了。

而上元节这天,反而是举国欢庆,也是女孩子唯一能够出门的节日,在这天男男女女都可以肆意玩耍,早早相约在这一天,以解相思之苦,和七夕节相比,上元节反而更像牛郎织女相会,因为他们也就只能在这一天甜蜜了。欧阳修的词就描述男女相会的情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在寂静无人之处,不知道藏了多少男女的孤单心事,都在这一天得到了放开。因此和七夕节相比,上元节才应该是古代的情人节。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