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秀,《全球人力资源智囊团原创选拔》(ID:ghrlib)
最近,几个省出现了鼓励“2.5天假期”的文件。
网民普遍认为很难单方面落地方案。
有一个观点我想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下:
“2.5天小长假在公家系统能实现,私企单位就算了,老板们是不可能同意的”。
这个观点对吗?
反正我举双手赞同。
甚至有网友们呼吁:先把本该有的2天假还给我们。
为什么老板不会同意一周2.5天休呢?
因为在老板的心目中,上班时间越长表明员工越努力,员工越努力公司业绩就越好。
这年头,老板们全年无休,辛苦创业,员工自然不能太轻松。
于是出现了996,807和716工作制。
在老板们的思维模式里,员工上班时间少要么工作不饱和要么个人不努力,这两种人都不能当做公司同甘共苦的兄弟。
成功不一定要辛苦
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只有辛苦才能赢来成功吗?
记得有位管理大师说过“成功不一定要辛苦,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更轻松的方式做到。”
如果你是老板,你抱着吃苦才能创业成功的心态,那么经营企业这条路不会轻松。
在创业初期,肯定要花更多的精力去获得客户、市场和资源,
在摸索阶段,可能会吃很多的苦,走很多的弯路。
可一旦你用心摸索出发展规律,自然就会有更轻松高效的新方式出现。
如果你是企业员工,你总觉得只要我很努力的工作,别人每天工作8小时,我每天工作12小时。
我这么勤奋这么辛苦,老板一定会赏识我,升职加薪都会在后面等着我。
有这种想法,你就错了。
辛苦不等于成长,低勤奋的努力其实没啥用。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
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你工作兢兢业业却一直停在原地,可能是你没有脱离困境的思维;
你工作多年却难突破瓶颈,可能是你没正视到工作需求的变化;
你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可能是你没掌握好时间管理的方法。
小学时,数学老师教我们,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一条直线,
可实际上呢,我们从小被灌输“这世上没有捷径”,从来都不会有简单的一条路从0走到1。
生活中,前辈总教导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想要上好大学,你必须得“头悬梁锥刺股”;
想要事业有成,你必须在家庭和工作中牺牲一方;
想要拿高薪,你必须把更多的时间献给工作。
这世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没有挥洒过汗水,没有吃过苦的人生不配谈成功。
可时代在变迁了,一味的埋头苦干不一定能干的过讲究方法策略的人。
凡事都会有几种解决办法,走向成功也会有几种路径。
辛苦的获得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方式。
你看看他那么多努力,肯定会成功的。
但也有很多更轻松、策略的方式能达到成功,关键在于你是否相信有轻松的方式。
你相信了就会看见。
以下会介绍三个模型,助大家转变固有思维,寻找新的成功方式。
成功三步曲模型
成功三步曲模型:
第一步:相信某件事有可能轻松的完成;
第二步:找到新方法去做;
第三步:方法有效就继续,无效则重复上一步。
一直找,直到找到最有效的方法。
打个比方,你想要创业。
如果你抱着创业必须得很辛苦,不辛苦是不可能成功的,那么你将会按照你的意愿辛苦的赚着钱。
相反,如果你觉得是可以做到轻松创业的,那么你会一直努力寻找轻松创业的方式,可能是找对风口、借助资源、找到合伙人。
方法找对了,事半功倍。
方法如果不对,就继续找新方法,打破传统寻求创新点,直到能成功的那一天。
五层思维模型
大部分人在遇到新的任务时,第一反应是“这个我没做过,不会做”,“那个太难了,我做不来”。
这种想法会把你带入到思维困境中,让你的思维自动封闭起来,按照固有的经验去开展工作,屏蔽了那些活跃的新思维。
那我们该怎么脱离思维困境,转变“不可能”的想法呢?
五层思维模型:
第一层 困境:我做不到X
第二层 改写:到现在为止,我尚未做到X
第三层 因果:因为过去我不大懂得Y,所以到现在为止,我尚未做到X
第四层 假设:当我学会Y,我便能做到X
第五层 未来:我要去学Y,使得我能够做到X。
举个例子:你是培训专员,
经理让你去开发一门“企业内训师”的课程,后期由你来给各部门负责人做培训。
对于从没有单独开发课程授过课的你,这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在接到任务时,你的思维从低级到高级,会分5个层次。
第一层:这个事情没做过,我做不到。
第二层:到现在为止,我尚未讲过课。
第三层:因为我过去不懂得授课的技巧方式,所以到现在为止,我尚未讲过课。
第四层:当我学会了课程设计、讲课技巧,我便能做内训师了。
第五层:我要买培训相关的书籍,听一些培训讲师的课程,使得我能够做授课工作。
同一件事,每个人思维所处的层级不一样,行动和结果也会不同。
第一层次的人,会直接把新任务排除在外。
第二层次的人,会想到只是目前我不会。
第三层次的人,会找到不会的原因。
第四层次的人,会找到完成新任务的方法。
第五层次的人,直接制定具体的方案去执行了。
层次越高,越能突破传统思维禁锢,找到有用高效的行动指南。
三个需求层次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人类需求,广泛应用于员工激励。
今天,我们换一个思路,把工作和人看成一个系统,借用需求理论的原理,来分析人和岗位(工作)如何互相满足。
在企业中,人和岗位相互依存,缺少了任何一个都没有存在的价值。
岗位找对了人,能发挥在组织中的价值;人找对了岗位,能实现自我成长的价值。
人相对于岗位而言,满足岗位需求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价值。
第一层次:满足需求。
在这个层级里面,人的知识、技能可以满足岗位目前的需求,能胜任岗位,确保岗位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层次:创造需求。
当人的能力素质项能满足岗位的常规需求后,随着企业目标的调整,岗位职责有新的变化,一部分人会主动发现新的需求,通过个人不断的学习创造新的方法。
第三层次:发展需求。
这时候,人会站在更高的层次,拥有战略性思维,能看到岗位未来的需求,通过跨界学习,挖掘自身潜能,以便实现从现在到未来一直都匹配岗位的需求。
这个世界,事情本身没有难易之分、观点也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你是以什么的眼光和思维来看待。
所谓的“捷径”,不是投机取巧,而是有方法的行动。
放眼职场,虽然很多的职场人都很拼,但常常因为过于迷茫、缺乏经验、不懂职场“真相”,劲使错了地方,而错过职场晋升的黄金时间,这些都是方法不到位的“锅”。
不走弯路,其实才是最大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