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学哲学?
在我看来,哲学是探索本质的学问。哲学给我们提供的绝不是认识的结果,而是对认识的思考。
学习哲学,或许不能让我们赚钱的时候赚得更快一些,或许不能让我们吃饭吃得更好一点,但是却可以让我们看待同样的事情,看到不一样的东西,那些东西或许不能吃不能穿,却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
那种东西,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是我们的人生信念。
人的信念,也就是人的生活方式,信念指导人生,这话一点都没有错。只是对于人类来说,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信念,重塑自己的人生。
人活着,吃的是饭,走的是路,可是指导这些的,都是心里的信念,都是我们内在的观念:世界观,人生观。
我们眼里的世界,是看得见的,可是却是极小的,我们心里的世界,别人看不见,可是那才是真的大,所以,一个人心里装着什么,他的生活就会过成什么样。
下面我们分别从世界观和人生观等两个方面,看看哲学是如何改变我们的人生的。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不停地和外界发生联系,你要吃饭,就得劳动,要干什么,都得努力,和外界接触多了,也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就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最初的智慧,先民的智慧都是从省会开始的。
外界不停地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希望能够了解外界,找到关于外界的规律,了解了我们身处的环境,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所以在最早的时候,哲学和科学是不分家的,哲学是科学,科学也是一种哲学,只不过,那时候的科学,叫做自然哲学,因为人们主要是观察自然界的现象的,通过探索自然的奥秘,让人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
但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哲学的起源,都是起源于问题,可以说,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哲学。
很多小孩子,看到什么他都喜欢问,问树为什么会长大,问自己从哪里来,问为什么要吃饭,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在大人听起来多么有意思,他们总是能够津津有味地询问,他为什么会问?因为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他希望能够了解世界,甚至很多小孩子的问题,家长都是无法解答的,这不是他无聊,而恰恰是因为他聪明。
我们长大了,很多观念都成熟了,也认识了很多东西,可是曾经我们学习最快的时候,恰恰也是我们问题最多的时候。
因此,哲学起源于问题,哲学便是爱智慧,遇到问题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也就形成了智慧和认识。
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对于天地的认识,天地在人们的眼里,辽阔无比,无边无际,地球也不是圆形的,而是方块的,也不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而是太阳围着地球转。
哲学家就是这样,他不断看到问题,然后不断论证,寻找答案。
只不过,人类的认识,是不断拓宽和进步的,今天看起来很简单很自然的一些东西,对于古人来说,都是无法想象的,而我们之所以能有这些认识,主要也还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个今天我们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小学生都知道,可是当时人们就不知道,他们以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
为什么会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呢?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就像现在,你坐在家门口,看太阳出来,一点点的升上高空,然后到了下午,你坐在家门口,又看着太阳一点点落下去,你人都没动,那肯定就是太阳在动了,所以人们就以为,太阳围着地球转。
这种想法一致持续到中世纪,哥白尼提出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不是围着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
太阳围着地球转,这种观念占据了人类大部分的历史,直到日心说出现,都没能对这种信念造成冲击,相反,哥白尼说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反而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
因为这种认识太颠覆了,和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完全不同。真相之所以很难被接受,就是因为他不符合人们认识的信念。
全世界的人都说地球是世界的中心,你突然说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一颗星球,这不符合常识,不符合人们长期生活形成的世界观。
世界观的形成,本就是长期的文化环境和个人学习形成的,所以世界观一旦形成,想要改变是很难的。
为什么说地球是圆的很颠覆呢?为什么说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很难被接受?就是因为很多常识都在证明,地球不可能是圆的,地球不可能围绕着太阳转。
所以在那样一种文化环境当中,真相之所以被掩盖那么久,确实是生活里面很多想象,都是指向,地球是静止不动的,而太阳一直在动,人们就算想找点证据证明,地球围绕着太阳转,那也找不到这样的证据。
直到后面,望远镜出现,人们可以观测天体,这时候,地球绕着太阳转,才变得顺理成章。
和地心说一起的,还有大地是四四方方的这种说法,即所谓天圆地方。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呢?他也是有各种各样的证据可以证明的,首先,你拿一个篮球,篮球顶上的一面,可以放东西,但是底下的一面,放啥上去都没法稳定,直接就掉在地上了,大地也是这样,如果是球行的,那么底下的一面,怎么可能住人,不都全掉下去了吗。
根据生活经验,种种迹象都表明,地球不可能是球形的。而且,那时候交通工具也没那么发达,去哪里都慢吞吞的,也环游不了世界。所以压根就不知道哪里是天涯海角。
直到出现了哥伦布,哥伦布比较有趣,他真的就开着船,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断前进,最后不止发现了新大陆,转了一圈之后,他发现,自己最后回来的地方,离自己出发的地方并不远,这时候才发现,原来地球真的是一个球形的,沿着你的正前方一直往前,你是可以回到原点的。
哥伦布的这次旅行,就是环游世界,今天环游世界是常见的,甚至是简单的,但是古代的时候,想要环游世界,就是天方夜谭。
为什么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因为世界观的形成,主要就是所处的文化环境和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同造成的。
在理查德·德威特的《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一书当中,他说,每个人的世界观,就是一个积木游戏,中间的一块积木就决定了周围会有什么样的积木,我们平时接触的文化和学习到的东西,就是那些积木,但是最核心的那个东西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就好像地心说称霸数千年,其实这就是世界观难以改变最好的证明。
为什么呢?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太阳围绕着地球转,这个观念一旦形成,你就会发现很多事实都可以证明这个观点,地心说这个大的核心观念周围,就围绕着许多小的概念,就好像地心说就是积木游戏最中间的一块,其他的都是可以和这块完整契合在一起的积木。
要想换掉中间一块,可能周围的所有东西,都要重新换了。
所以说,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核心世界观,就等于将他最坚定不移的信念打破,重新给他一个,这是大多数人都难以忍受的痛苦。
虽然说今天对世界的认识已经进步了很多,但谁也不敢说,我们今天的认识就是完善的,也许多年之后,有人看我们今天的世界观观念,就好像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的某些观念,直接决定了我们会怎么做,一个觉得世界很大应该到处看看的人,和一个觉得世界就是眼前工作的人,他们的行为会有不同。
世界观是我们对于外界的认识,而人生观,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人生观总的来说,就是解决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
人是什么?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也有人说,人是寻找意义的动物。所以关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不管你孩子还是大人“你是谁”,可能他都会告诉你他的名字,我是张三,我是李四,我是王二。可是仔细一想,这是名字,这名字可能还不是你一个人独有的,那他怎么就能代表你这个人呢?
我是谁,绝对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名字。或者还有人说:我是公司老板,我是公司高管,可是老板和管理层这样的身份,就能代表你是谁了吗?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我们人生最大的奥秘,其实不是别的,就是我们自身。当你越是思考自身,越会发现,这是一条极其博大深沉的道路,博大到你一辈子都无法真正穷尽。
我是谁?我是这天地间最独一无二的存在。当我们真正明白我是谁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就会多许多平静,不容易被外界影响,因为我们不会跟别人比较,不会觉得自己不好,不会羡慕别人。
我是谁,是我们对于自己的定义,我们把自己看成是某种身份,还是把自己看成一个“人”,这其实很重要。
因为如果是把自己看成某种身份背景,可能一辈子都是为了身份活着,而不是为自己活着。
关于人是什么的第二个问题,我从哪里来。这是人的一个归宿问题。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是母亲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可是这是我们身体的来源,那么我们的心灵呢?
十月怀胎,给了我们生命,这是一个可以确定的事实。
可是每次想到我从哪里来,都觉得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好玩的问题,十月怀胎来的,那为什么恰好是我,而不是别的另一个存在呢?
我为什么是我,我真正的来源在哪里?
父母诚然给了我一个会长大的身体,可是这个身体,来得实在太偶然,来得实在太巧合,巧合到也许当初只要有一点点变化,这个世界就没有现在的我。
所以,我从哪里来,问的是人类灵魂的归宿。
我们的肉体在这个世间,可我们的灵魂从何处来?
这是一个问题,和这个问题连起来的,就是关于人是什么的第三个问题:我要到哪里去?
人生在世,不过百年,最终都难免一死,表面上看,我要到何处去?最终也只有死之一字。不过这生死之间该何去何从,才是最终要的问题,生不能控制,死也不能控制,唯有生死之间的百年时光,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有些人走上名利之路,一辈子去到名利当中,最终丢了自己,连自己也没了,有些人贪图享乐,看似潇洒自由,其实生命鄙如糟粕。
我们该去往何处,这是意义问题。只不过,每个人为自己选择的人生意义不同,意义并无大小,胆最终应该都指向灵魂安定。
我们(的灵魂)从哪里来?(灵魂)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或许每个人答案都不同。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当中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只不过很多人最终看不到自己的使命,完成自己的使命,就是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一个方向。
使命未必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一定是可以让自己安宁和舒坦的事情。
生命来来往往,就像天上的云彩,聚散离合,云卷云舒。
比较幸运的是,在聚散之间,我们可以有很多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有许多可能,这可能才是人生最有魅力的地方吧。
文|帝小羽,我从山里来,欲回山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