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毒智,绝句,近似
—— 《论语》中揭示的科学学习方法
学习要重视科学的方法和战略,才能以较少的努力获得两倍的理想效果。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在他一生的教育实践中,不仅向学生传授了系统的儒家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而且教会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即使拿到今天使用,也不过时。1、志向远大
学习要树立远大志向,解决为什么而学的问题,这不仅是学习的正确态度,更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唯有如此,学习才会以一贯之,始终动力不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第二),这是晚年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十五岁就立下了终生求学的志向,并把求学之路划分为五个阶段,五个阶段虽然所达目标各不相同,但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即孔子所言“忠恕”之道。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第十五)。在这一理想鼓舞下,孔子一生发愤忘食,学而不厌。
儒家认为,做学问一定要有远大理想,有远见卓识,不可拘泥于小道,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张第十九)。在实现远大理想的过程中,可以将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分步实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述而第七),孔子五十岁左右才开始学易,他认为三十岁之前学易,往往会因人生经验不足,难以参透其中的奥秘。
2、互相切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第一),朋友自远方来,为什么会高兴,因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朋友相见可以互相切磋学问,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孔子不仅经常与朋友们切磋,还经常与弟子们切磋,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第一)。
切磋学问要有一种互相包容的心态,对于别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要学会倾听和分析,不可盲从,更不可对发表不同意见的人进行人身攻击,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为政第二),这样做不但对学问有害,而且会影响朋友之间的感情。
3、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第二),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这是好学的具体表现,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第十九)。况且,经常温习、实践已经掌握的知识,就好像小鸟练习飞翔一样,看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难道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因此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第一)。
4、学思结合
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只有紧密结合起来,书本知识才能为我所用,真正变成自己的学问,学中有思,思中有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第二),只学习不思考就会变得惘然无所适从。相反,只思考不学习,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第十五)。
孟子也有类似的观点,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治学一定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对于书本知识,要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第十五)。要通过自已的独立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公冶长第五)。
5、学用结合
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才能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第十三)。孔子非常谦虚地认为自己还没有做到这一点,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述而第七),对颜回却称赞有加,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罕第九)
由此可见,《论语》对学习方法的阐述已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这一体系由子夏概括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第十九),这不仅是学习的正确态度,也是科学的学习方法。正如《中庸》所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也,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