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三次主张,都能看到其他小镇。这次回访中,主张又发现了新的变化。
斑驳的墙体不见踪影;老房子的门窗亮堂醒目;青瓦罅隙里的瓦松也少了许多。老街老巷越来越长;古旧建筑越来越大;寺宇道观也越来越宏伟了。著名的沈厅,因为《水浒》,和潘金莲挂上了钩;小楼阁因为三毛喝过茶,名声远扬;至于双桥,则和陈逸飞紧密相连,无法剥离……今日周庄,似乎并不在乎营造水乡梦境,而是致力于引导游客追寻现代名人逸事的蛛丝马迹,感受现代人的真实传奇……
据说,镇上60%的老房子是明清古建筑,有豪门民居,也有小巧楼台,还有寺庙道观等等。每一次我都细致地走一遭,惟独没有看见过皖南常见的书院。徽商贾而好儒,生意上一旦取得成就,立马回乡赞助学堂,提供条件方便乡人读取功名,以至偏僻的徽州,即使十户小村,也不绝诵读之声。周庄似乎不是这样,沈万三的后裔消耗金银无数,造出了重楼叠院的府第,大门濒河、二门骑街,门巷繁复、曲径通幽,却没有为后世子孙和镇子上的百姓设置书院学堂,沈家如此,张家如此,几百年来的豪绅名门均是如此。笔不闻名、墨不闻名、纸也不闻名,倒是油腻的猪蹄子,引得众多游人热烈抢购。
我不知道沈万三可曾读书,但从野史戏说中了解到,沈万三发财的本事特别大,经济头脑发达。发迹之后,不晓得是被钱财迷惑,还是一时冲动,竟然不知轻重地站在朱元璋面前劳军!他可能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哪里知道,在政治面前,财富可以是空白,空白可以是财富,二者能够随着权力任意转换。沈万三的败落,使我相信,他没有读过书,也不重视教育并且执迷不悟,乃至他的后裔也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故而游人看不见沈家赞助的读书场所。
镇子上,除去几家高门大院,引人驻足的当然是桥梁了。河浜如网的镇子,小桥星罗,其间最有名气的就是那个双桥。所谓双桥,顾名思义,两座桥梁而已。很普通的桥梁,镶嵌在临河的宅子间,联系着河浜两岸的街道,尽管有一种难得的古朴美,并没有鹤立鸡群的独特与稀奇。
不明白陈逸飞在他的油画里寄托了怎样的情怀,使得一向默默无闻的水乡、一向默默无闻的小桥,名闻海内外,成为海外了解中国水乡的窗口。我倒感觉,油画固然出色,能够有那么大的影响,无非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政治人物赋予的特殊色彩,倘若哈默博士选的礼物不是《故乡的回忆》,倘若受礼者不是邓小平,倘若一送一收之间没有特殊的涵义,周庄不会这般出名、双桥更要继续沉睡。
双桥出名了,周庄出名了,一切都随着雀起的名声逐渐发生改变。虽然河里的水没有改变流向,但是周庄在岁月的河流中不断调整航向。慢慢的,它从悬在半空中单纯的声誉里,落到地上,并迎着旅游经济大潮,迅猛地赶过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包装、推广,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使外人对江南有了新的认识,使江南更加富有魅力。
但是,在无形大手的指挥下,周庄失去了本色,离自我越来越远,它已经不能代表江南水乡,更无法承载第一镇的美誉。我想,五年后、十年后,或者更久抑或更短时间,江南水乡第一镇可能将在皖、赣两省被重新发现,也有可能怎么也找不到——生存的环境被改变,导致它们彻底消失,只有在我们想象的空间,或者虚幻的梦境里,才能搜寻到它们模糊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