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持续的“人蚊子大战”总是不可避免的。
有多讨厌蚊子?
咬手,咬脖子,咬脚。浑身包着包,痒得怀疑人生!
睡觉的时候,可恶的蚊子不仅吸血,而且“嗡嗡”的声音令人讨厌,严重影响睡眠!
特别是成为妈妈后,看到孩子咬着大包,真的很心疼。
更可怕的是,蚊子叮咬易传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登革热等传染病。曾经就有报道过因蚊子叮咬感染乙脑而致瘫的案例。
乙脑是经蚊虫媒介叮咬传播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
被蚊子叮咬后,如出现可疑症状,如头痛、发热、呕吐、嗜睡、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接种疫苗是防治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家长应及时带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当然,预防乙脑还需加强防蚊工作。
因蚊子叮咬而感染传染病致死、致瘫的案例不是危言耸听,为了宝宝、家人的健康,为了免受痒痛之苦,必须打好这场防蚊保卫战。
究竟怎么防蚊才靠谱?哪些防蚊产品宝宝不能用?驱蚊扣到底有没有用?今天袋鼠麻麻就和大家好好唠唠驱蚊这件事儿。
一、含有这3种成分的驱蚊产品,宝宝放心用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 已经证实,以下 3 种成分是宝宝可用的: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驱蚊酯(IR3535,伊默宁)。
1、避蚊胺
一些驱蚊产品以不含避蚊胺为卖点,但事实上避蚊胺是非常安全有效的驱蚊成分,其驱蚊效力最长能持续10~12小时。但要注意,驱蚊剂中避蚊胺的浓度要控制在30%以下。
2、派卡瑞丁
含有派卡瑞丁成分的驱蚊剂,美国儿科学会(AAP)推荐的使用浓度为5%~10%,其驱蚊效力最长能持续8小时。
3、驱蚊酯
驱蚊酯的优点是毒性低,刺激小,建议使用浓度控制在20%以下。但一般认为,低于10%的浓度,驱蚊效果不理想,因为驱蚊酯本身降解快,防蚊时间比较短。
EPA(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认为,驱蚊酯对皮肤没有明显毒性,仅对眼睛可能产生刺激,但孕妇、婴儿、易过敏者仍要注意其刺激性和过敏问题。
温馨提示:
在涂摸、喷洒驱蚊产品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明确使用方法,避开宝宝的眼、耳、口和手等部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刺激或者宝宝吃下去造成损伤,伤口处也不能涂哦。
以上3种成分,对于 2 个月以上的宝宝都是安全的。出于安全考虑,不建议妈妈给 2 个月以下的宝宝涂各种驱蚊产品哦。
对于2个月以下的宝宝,最好的方式是采用物理防蚊方式,如出门穿浅色轻薄的长衣长裤、卧室安装纱帘、宝宝睡觉时准备一个简易便捷的小蚊帐等。
当然,发现蚊子想要偷袭宝宝时,妈妈们千万不要手下留情,苍蝇拍、电蚊拍要快准狠地直击目标。
二、这4种有害成分,宝宝“绕道走”
驱蚊产品中,如果含有以下4种成分,建议妈妈们果断放弃:酒精、薄荷脑/醇、樟脑、柠檬桉叶油。
1、含酒精的驱蚊制剂,不建议给宝宝频繁大量使用,因为宝宝的皮肤相比成人更薄,容易吸收过量,引起毒性反应。
如花露水,多数含有较高浓度的酒精成分,有些花露水还含有樟脑、冰片、薄荷醇等成分,不适合给宝宝使用。
2、2岁以下的宝宝如果过量摄入薄荷脑/醇或樟脑,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如清凉油、风油精等,涂完之后有凉凉、清爽的感觉,是因为这些产品中添加了薄荷脑或樟脑成分,不建议给娃用。
3、虽然柠檬桉叶油也是FDA与CDC 推荐的常用驱蚊成分,但是柠檬桉叶油有神经毒性,3岁以下的儿童应该禁用。
三、驱蚊贴、驱蚊扣、驱蚊手环效果不佳,不推荐
除了传统的驱蚊产品,近年来各种驱蚊贴、驱蚊扣、驱蚊手环也进入大众视野,这些产品看起来很潮、很方便,效果怎样呢?
其实,这些产品的驱蚊效果都是有局限性的,辐射范围小,持续时间短,可谓“徒有其表”,不推荐使用。
此外,有些驱蚊扣、驱蚊手环、驱蚊贴里可能含有柠檬桉、薄荷脑等成分,对宝宝发育不利,家长购买时一定要看清成分表。
四、其他防蚊措施别忽视
除了使用驱蚊产品和物理驱蚊方法,还有哪些预防措施呢?
1、定期清洁家中的储水容器、排水管道等,移除不需要的水桶、水缸等盛水容器,废弃的花盆、轮胎、洗衣机等尽快处理。
2、远离积水、池塘等容易滋生蚊子的地方,尽量避免长时间在凉亭、绿化带等户外阴暗处停留。
3、天气炎热时可以开空调,这样能使室内温度降下来,起到防蚊作用。因为汗液、体温和呼出的二氧化碳是吸引蚊子的真正“源头”,宝宝出汗少了,吸引的蚊子自然也就少了。
如果宝宝出汗了,及时做好皮肤清洁,睡前可洗个澡,保持宝宝皮肤清爽。
袋鼠麻麻有话说:
希望在粑粑麻麻的精心呵护下,每个宝宝都是“蚊不叮”,安然度过一个“默默无蚊”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