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指南:中国人有庆祝所有值得温暖和精心纪念的节日的习惯。
《佳节》记录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生活同时,又书写出这个民族最为壮观的情怀内涵。文 | 霓星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节日与传统历法、农事节气依伴而生。年复一年,佳节轮回,岁月流转,春种秋收,给养生息。”前奏刚起,《佳节》即给人一种大片的既视感。第一集播出后,豆瓣上就有人评论道,“了解了很多不知道、不熟悉的地域文化和风俗,节本身好像就是中国人的重要信仰。”
但超脱了个体经验之外,已经播出的两集《佳节》最重要的价值却在于国家与民族这个聚合的群体。因为它以国际化的表达,讲述了中国人的情感故事,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最朴素的价值认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下,五洲启动的“中华之美海外传播计划”推出的纪录片《佳节》近日在腾讯视频上线、国家地理海外同步播出,并配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举办,参加“亚洲影视周”亚洲优秀电视节目展映。
以时间为线、以地域为轴
承载最丰富的节日符号
什么是中国人最真实又长久的记忆?答案是,以时间为线、地域为轴的乡土情怀。
“一年之计在于春”,二十四节气始于春天,《佳节》的开篇也为春。
甘肃天水正月十七的伏羲祭祀大典、江苏洲城村的溱潼会船、浙江丽水小佐村的家族祭祀活动……“清明祭祀、端午怀古”,首集《春望》将镜头对准多样的祭祀活动。在时间的坐标上,中国人从春天走到夏天,在节气时令的更替中一路守望、慎终追远。
纵观整季纪录片,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线索。三集节目分别以“春望”“秋思”和“冬聚”为题,重点表现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中国人运用生存的智慧不断求索,人们既敬畏自然、尊崇先祖,也满怀着对幸福生活的热望。时间来到《秋思》,珠江三角洲保安村每坊每四年一次的“重阳抬大神”、甘肃西和的女儿节、江西婺源的中秋舞草龙、泰国中部那空沙旺市的观音游行、广东佛山仙岗村的烧番塔……不同地点,相同情怀,节目尽显中华儿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能够看到,春去冬回,片中“佳节”的狂欢,只是现实中国人情怀的一个侧影。
在空间的坐标上,《佳节》纪录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勾勒出中国传统节日的鲜活面貌。
不论是秦岭以南,还是淮河以北;不论是朴实的乡村,还是快节奏的都市;不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生命流转、佳节永续。
江苏洲城村,人们在清明后的第二天举行溱潼会船(参加集会的船只统称会船),这是里下河水乡地区最为重要的民俗活动,选会船、选篙手、赛船......会船散去后,村民们在水边祭奠当年宋金水战中牺牲的爱国志士,致敬那些保家卫国的先祖;在中国台湾北港和福建湄洲岛的妈祖祖庙,每逢“大海上的保护神”妈祖的诞辰日,各地信徒盛装出席、齐聚一堂,诞辰庆典声势浩大,显现出强大的民间凝聚力。
而佳节也超越了中国在地理上的界限,成为一种共同的文化标记和文化源流。
观音崇拜在泰国华人中十分盛行,在泰国那空沙旺市,一届届的观音化身选拔代表着家乡的文化偶像。最后一道选拔采用“掷筊”问卜的方式,即将两个约掌大的半月形筊杯掷出,以探测神灵之意。
把时针拨回今天,这种问卜的仪式在潮汕地区仍然流行。
文化正因为能够跨越时空,联结古今,才成为身份认同的根基,也在生存繁衍中不断生发。以节日为切入点,以庆祝方式、传统习俗和传统食物作为文化符号,同根同源的中华儿女在世界各地庆祝佳节,作为大众传播载体的《佳节》,更把这种信仰传递得更为淋漓尽致,让不同文化主体的人,都能了解之前没有见过的中国传统节日和丰富的节日庆典。
真实记录、真切讲述
人物是骨肉血脉
真实是纪录片的第一要义,故事则是打动人心的关键。
《佳节》不曾忽略壮观的节日场面中的生命个体,其最大的亮点便是以当代的、微观的视角去观察、去记录。不同的人在“佳节”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成长经历,该片便聚焦与此——
有的人力争在节庆仪式中拔得头筹,试图为家族争得荣誉:毕业于中医药大学、24岁的宋锦文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被选中参加今年的祭祀大典,并担任伏羲文化传承人,她的任务是在宣读祭文的最关键时刻呈上书写着祭词的文牒。从祭祀礼仪的层层筛选,到选拔后严格、细致的训练,从每三个月的考核设置、大典临近的数次排练再到典礼上的拿捏轻重、步步小心。纪录片真实记录下的多维侧面反映出对当地人们这一节日、文化的重视。
有的人万般期待,将节日视作联结亲情的纽带:一直在外做生意的廖佑生今年回到家给68的父亲廖自爱过重阳节,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他捐出了年收入的一半,为父亲竞得了扮演大神的机会。
有的人心怀责任,将优秀的节日文化世代相传:自幼离开家乡的严挺现已是丽水市一家广告公司的负责人,他带着妻子和在城市出生的儿子回乡扫墓,只希望让儿子也看到严氏家族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了解家族谱系的绵延;每年端午节,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县的语文教师王燕妮都要带她的学生体验传统文化,参观龙头博物馆、了解龙舟文化,也和家人一起参加了屈原祭祀活动。
有的人只是生于此,长于此,只想记录下节日的美好:从小在中国台湾长大的纪录片导演黄郁芳正在筹拍一部纪录片讲述妈祖文化,因此特地从家乡来到湄洲岛,寻访妈祖崇拜的渊源;已经离开家乡、在上海打拼近十年的职业摄影师詹东华,一直希望用自己的作品与故乡对话,在中秋节回到家乡寻找童年舞草龙的回忆。
一处处鲜活的人和事,构成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生动图景。
也正是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才看到一颗颗赤诚的中国心。《佳节》表面上看是对一年一度文化仪式的记录,实则刻画的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精神标识。更重要的是,由传统节日团圆主题所形成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独特民族心理,它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华夏子孙,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提供着一道坚不可摧的心理屏障——这也是该片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溯来路,思考去处
连缀情感世界
在物理空间中,佳节是一天的光阴,甚至只是一瞬的仪式。
但在文化内涵里,它穿越时空,联结个人与集体的情感,扩展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成为人们回溯来路,思考去处的重要节点。
在《佳节》中,珠江三角洲保安村,每逢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佳节,要登高赏秋,更要为家中的长者祈福增寿;在江西婺源,中秋节的礼俗大多联系着农业生产的细节,人们用丰收之时水稻脱粒后的稻草纯手工制作长达120米的草龙......
这些年复一年的、集体性的情感仪式唤醒、塑造和强化了中国人对于“家”“家族”“民族”的共同记忆以及情怀,中国文化的人文情感与生命延续也于此生发。
“送头篙就是送祝福”,祝福即将降生的孩子未来能手持头篙、独占鳌头;无论是小佐村的清明粿、长洲岛的平安包,还是洲城村抛洒给陌生人的米食,都是希望逝者永生、先祖庇护,共同企盼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些古老的说法至今仍被各地的人们笃定地相信并奉行着。
甘肃西和,汉末始发的乞巧节完整保留了当年的习俗,节日活动中的每一环节都有歌舞相伴,唱辞、仪式代代相传。现在的时代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针线技巧对于现在的女孩子们而言不再重要,但同时,她们也有着新的诉求:取代古时对适婚对象的寻找,当今她们祈求的是更为广义的美好生活。
当下更多佳节的表达为旧时的风俗传统灌注了现代精神,例如持续到深夜的香港“包山嘉年华”等。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作为民族自我认同和国际形象的标志。而传统节日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在协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等方面,纵使穿越千年的尘埃,“佳节”依然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佳节》中的“佳节”,成为每个人思索自己位置的重要指针。
源于湄洲的妈祖文化不仅由福建侨民传播到中国台湾地区,还传播到日本和南洋,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如今,世界范围内的妈祖信徒人数近两亿。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各地人们对于妈祖的共同信仰展现着全球文化视角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和重视。能够看到,时间、空间,甚至不同的主体中间,都能瞥见“佳节”的力量。
回溯来路,萌芽于农耕文明深处的佳节集中反映着中华民族最朴素的价值认同——孝道、勤劳、信仰.......这是中国人祖祖辈辈悉心维护的价值纽带;然而,当我们站在新时代展望,更要明晰传统文化现代传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