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化石形成】从生物到化石,它们都经历了什么?

在上一篇文章中

我们提到,通过对古代文物遗迹和遗址的研究,科学家们推断出了古代人类的经济形态、生产方式、时代等丰富的信息。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另一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科学标本——化石。

作为自然写就的历史书,深埋地下的历史宝藏,生物体保存为化石的机会是微乎其微,因此及其珍贵。

自然界中腐败微生物无所不在,大部分生物在死亡之后就会被这些微生物所彻底分解。即便侥幸保存为化石,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腐蚀、风化、沉积、淋滤等都会“攻击”化石,导致这些化石在被发现之前就破坏掉了。


那么生物是如何得以保存为化石的呢?

一种主要的化石保存方式就是变化保存:

即生物有机组织部分或全部变成新的物质。这种保存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1. 碳化

通过化学反应使动植物的有机组织被水带走,只留下微细的碳痕。氮、氢、氧等元素都以气体的形式被带走,只留下生物的大体轮廓。碳化保存的生物通常有鱼、植物的叶片及木材组织等。

2. 矿化或石化

常见于多孔生物材料的保存,如骨骼,植物,贝壳等。这些材料被埋藏后,地下水淋滤经过他们的孔隙,其中含有的过饱和碳酸钙或硅质等就会在这些空隙中沉积,最终填充空隙保存生物结构。

3. 重结晶

改变了化石原来的内部结构。重结晶会破坏化石的原始生物结构,常常形成大的晶体,矿物的成份通常不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晶体结构。例如,许多贝壳原来是由文石组成,重结晶后就变成了更加稳定的方解石。

4. 交待

是原始硬体组织被溶解,新的矿物在原位沉积的过程。硅化木森林就是这种保存的一个最好的例子,原始的生物材料全部被硅所取代。

未经雕琢的硅化木,树木的原有纹理更明显,树皮、年轮等细节清晰可辨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网)

第二种就是未变保存(直接保存):

保存的化石没有发生变化。常见的未变保存材料通常是未发生变化的生物硬体组织,比如贝壳,骨骼,牙齿等。这些材料没有发生变化,特别是保存了某些生物的有机组织。

其它的未变保存的例子包括化石珊瑚、贝壳、海绵骨骼、微体化石以及有硬体的其它生物。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发生生物软体的保存。

古生物学家们也可以通过间接证据来研究古生物。这些间接证据包括铸模,铸型,遗迹及印痕,洞穴,钻孔,粪便等。

铸模和铸型是两种常见的间接证据,生物材料埋藏后被沉积物黏附。水渗入沉积物并带走生物组织,在岩石中形成一个空腔,被称为铸模。这个铸模的空腔被其它材料填充后就形成了铸型。

在有些情况下,碳酸钙或石英等矿物会填充这些空腔,疏松的沉积物也可能会填充这些空腔。

另外的一种间接证据就是遗迹化石。

遗迹化石能提供很多生物活动的证据。有几种主要的遗迹化石:动物行走,取食,休息等留下的痕迹。

例如,恐龙的足迹可以提供恐龙的大小,行走速度,独居或群居等许多信息。洞穴和钻孔是生物在地面或水底沉积物中钻隧道,可以指示动物的取食,居住活动等。粪化石是动物的排泄物化石,可以提供动物内脏的信息,以及动物的食性信息等。

陕西神木县发现的恐龙三趾脚印化石

总体来说,虽然一个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有三个因素是基本的:

(1)

有机物通常需要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

(2)

生物在死后必须避免被立即毁灭。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影响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性。

(3)

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化石是历经上千年、上亿年沧海桑田演变的稀世珍宝,是生物和人类进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标本,也是世界上珍贵的科学和文化遗产。发现它们、保存它们、读懂它们,就握住了解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起源的珍贵钥匙。

参考文献: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