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江南三大名楼都是众所周知的,它们是岳阳的岳阳楼、武昌的黄鹤楼和南昌的滕王阁。
我们对这三座名楼都很熟悉,因为人人上学的时候都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崔颢的《黄鹤楼》,王勃的《滕王阁序》,还有其他的关于这几座楼的诗词,比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些诗词我们都耳熟能详。
其实除了“江南三大名楼”之说外,还有另一个说法叫“中国四大名楼”,就是除了这三座楼外,还加了一个鹳雀楼。
鹳雀楼
鹳雀楼其实名气也很大,因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是一首我们四五岁就会背的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因为这首诗,鹳雀楼也成了一大名楼。但是在今天,从旅游知名度来讲,鹳雀楼却不及另外三个。很多人都能说出岳阳楼在湖南岳阳,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滕王阁在江西南昌,但是如果要问鹳雀楼在哪,可能很多人还真说不出来。
鹳雀楼所在的地方是山西永济。永济在山西的西南部,和陕西省只隔一条黄河,鹳雀楼就在黄河边上。从地图上看,它刚好处在北方最重要的两个都城——西安和洛阳之间。所以鹳雀楼是四大名楼里唯一一座位于北方的。
红点就是鹳雀楼所处的位置
除了地理差别,鹳雀楼还有一点和其他三座楼不同。如果我们去另外三座名楼,会发现它们都处在各自城市的中心地带。岳阳楼就处在岳阳市区的洞庭湖边,地理位置极好。滕王阁就处在南昌的赣江边,也是市区中心地带。黄鹤楼也一样,就在武昌一边的长江沿岸,旁边就是长江大桥。对于游客来说,这三座楼很好找,你去了这个城市就能看到,它们都是各自城市的名片,游客也很多。
但是相比起这三座名楼,同样名满天下的鹳雀楼现在却比较冷清,比较凄凉。我们从地图上也能看出来,鹳雀楼的附近是一片空白。它不在城市的城区里,它只是孤零零地屹立在黄河的岸边。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它离黄河太近了。
鹳雀楼所在的地方,今天叫做山西永济,而历史上这个地方叫蒲州。熟悉唐朝的朋友一定知道蒲州,因为大诗人王维、柳宗元都是河东蒲州人,还有杨贵妃也是蒲州人。蒲州最重要的是政治地位,它是唐朝的中都。唐朝时,京兆府长安为西都,河南府洛阳为东都,太原府并州为北都,河中府蒲州为中都。这是唐代四都格局,四都大概相当于唐朝的四个直辖市。
这是蒲州的政治地位,再来看蒲州的经济发展。根据当地县志记载,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时代,蒲州7270户,安史之乱后的唐宪宗时代,人口19600户。也就是说,一场巨大的动乱过后,蒲州人口不仅没降反而还增加了,可见蒲州作为唐朝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对于外来人口的吸引力。
唐代繁华的蒲州
解释了这些,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鹳雀楼会成为天下名楼,因为鹳雀楼在唐朝时的地理位置非常好,位于国家四个直辖市之一,而且经济发达,游客众多,所以唐朝无数大诗人们才会来这里登楼作诗。
然而为什么鹳雀楼还有它所在的蒲州城却显得很冷清呢?答案就是因为黄河。
蒲州至少在明朝时都还是很繁华的,朱元璋时代对蒲州城做了扩建和加固,是蒲州规模最大的时代。然而,就在朱元璋之后一百多年的嘉靖时代,蒲州不幸遭遇了一场地震,一个繁华的城市毁于一旦。因为蒲州城就处在黄河东岸,离黄河很近,而黄河脾气又很大,动不动就洪水,动不动就改道,所以蒲州一直不断遭受黄河水患。
1942年,蒲州遭遇了一场大洪水,20多个村子被淹没。到了1946年,黄河的河床已经高过了蒲州城,人们没办法,只好相继迁离世代居住的故乡。
再到1959年,因为旁边要修三门峡水库,最后一批还留在蒲州城内的居民也全部迁走。这么一来,现在的蒲州城只剩下残垣断壁,城墙还剩半截,外加一座残存的鼓楼。远远望去,只感到一股冷清和凄凉。
随着繁华的蒲州城的衰落,鹳雀楼也变得星光不在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一座城市里的东西必然和这座城市的命运相连。和其它三座热闹的名楼相比,鹳雀楼周边什么都没有,而且连这座楼本身都是90年代全新重建的,从存在感和游客的关注度来看,鹳雀楼都没有了古时候的辉煌,唯一不会失色的是王之涣在鹳雀楼上写出的那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