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局的形成三国篇[第4节]
作家:温俊宪
编辑:灰尘/播音员:赵斌
大河北面——沧州。瓶装酒。柳州(2)
平原上划分两个行政区的最佳地理特征是什么?答案是河。
幽、冀两州,或者说燕、赵两地也需要这样一条河流,来帮助二者做一个分割。这条河流大家应该非常熟悉,那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一千古名句中所提到的易水。战国时期河北平原地缘结构图
∨
公元前227年,在秦国一统天下之势已然势不可挡之时,燕国试图用刺杀秦王的手段,延长自己的国运。荆轲在易水边告别了燕太子丹和高渐离等送行之人,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之所以在此告别,是因为这条不起眼的河流是当时的燕赵分割线。为了防御来自南方的压力,燕人甚至沿易水一线修筑了一道长城。
燕南长城示意图
∨
易水源出太行山脉东侧,分水北易水、中易水、南易水三个源流。今天你还能在河北境内找到北易水、中易水,南易水则已经更名为“瀑河”。然而两千多年前承担燕赵之地分割任务的,恰恰是这条“南易水”。说起来南易水的发源地在中国更为知名。相信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中国人,应该没有人不知道“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是的,你猜的没错,今名瀑河的“南易水”就是发源于狼牙山。
狼牙山
∨
狼牙山当下在行政上属于河北易县,瀑河进入平原地带之后,从原来的河北徐县县城(2015年后并入南部的保定市,更名为徐水区)穿城而过,向东注入当下河北平原最大的湖泊——白洋淀。由此看来,这个今天被成为雄安新区选址的湖泊,在2000多年前应该是燕、赵分割点了。然而情况并非如此,在战国时代,南易水并非注入白洋淀,而是从它的北部向东注入黄河,再由今天津市的位置入海。
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改道,在分割两汉的“新莽”时期,黄河下游已经向南位移至了今天的位置,也就是山东东营一带入海。流经天津的这段黄河故道,则整合华北平原北部那些脱离黄河控制的河流,最终成就了独立的“海河水系”(海河口目前建有天津港)。如果你想在今天的地图上,找到东汉时期大致的幽、燕两州分割线,可以有两个简单的方法:一种是从保定市北的徐水区,向东划一条连接线至天津港。另一种则是找到瀑河与海河水道,然后在白洋淀之北脑补一下二者曾经的连接线。
先秦河北平原地缘示意图(李云鹏重制)
∨
用第二种方法,你得到的分割线相对更为精确些。需要注意的是,在战国乃至两汉之时,渤海湾的海岸线要比现在更偏西。天津市区至天津港这段宽约40公里的陆地和狭义的海河河道实际是不存的。在当时真正承担黄河入海口功能的,是海河上游的“子牙河”。此外,你千万不要以为黄河在进入东汉以后,就老老实实的呆在现在的位置上了。在兖州部分我们会详细解读,这条喜怒无常的母亲河,曾经在华北平原变过多少次道,又曾经对这片土地的历史造成过多么深远的影响。
东汉时期的幽、冀两州分割,直接继承了当年的燕赵在河北平原的分割线,只是在刚延伸入平原地带时做了一点调整。向弯出了个突出部,将现在的保定市区划入了幽州范围。在当时,从这条分割线一直到北京最南端的房山区止,在行政上都归属于幽州治下的涿郡。之所以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这个二级行政区,是因为三国英雄中有两个非常核心的人物:刘备和张飞都是涿郡人。
东汉十三州郡
∨
没有证据表明,刘备与张飞在起兵之前有过私交,而刘备与公孙瓒有同窗之谊(同拜于卢植门下)且私交甚好倒是有明确的历史记录。不过这些并不是我们所关注的,更值得关注的是刘备“中山靖王”之后的地理背景。
知晓了涿郡属于幽州,而幽州又属于燕国故地。你就应该明白,为什么在《三国演义》中,张飞要自称“燕人张翼德”(虽然历史上他很可能没这样自称过)。那么,自称为 “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也算是燕人吗?
这个就说来话长了。刘备用来彰显身份的这位先祖,是汉武帝的异母兄。从封号可以看出,他的封地应该被称之为“中山国”。那么作为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又是怎么成为涿郡人的呢?答案并不复杂,因为涿郡以南就是中山国。
在战国群雄里,如果要再评定一个第八诸侯的话,中山国无疑是最有力的人选之一。建立这个诸侯国的民族并非华夏正统,而是一支被称之为“白狄”边缘部族。在由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华夏所组成的五方格局中,“狄”被归类为北方边缘民族。晋国在山西高原的扩张,主要就是与各种以“狄”为后缀的部族博弈。
在晋国的重压之下,原本在山西高原北部农牧的白狄被迫向太行山地迁徙(更早则在陕北高原)。三家分晋之后的公元前5世纪末,一支名为“鲜虞氏”的分支,沿易水之南的另一条黄河支流“唐河”而下,在太行山东麓建立“中山国”。为与汉之中山国区别,可称之为“鲜虞中山国”。
鲜虞中山国位置
∨
沿唐河渗透入河北平原的鲜虞中山国,在站稳脚跟之后持续向南扩张,将控制线延伸入了另一条黄河左岸支流——滹沱河。这也就说,鲜虞中山国覆盖了以唐河、滹沱河流域为核心,北至保定、南至邢台北部的大片河北平原。
这样一个出身不那么正统的边缘部族,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一方诸侯,在于其在制度上效法华夏诸国,同时又没有放弃其原本具备的优势。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原本在山地活动的鲜虞白狄,在开始筑城为国之时,仍然会更愿意将都城放在山地与平原相接的丘陵地带。
城中有山的独特设计,使之得到了“中山国”之名。一旦受到致命打击,其残余势力会战略退入太行山地休养生息,然后再卷土重来(凭借这一优势,历史上中山国曾经两度复国成功)。
东汉<中山国\常山国>地理行政图
∨
如果鲜虞中山国能够撑到秦国横扫六合之时,也许“战国七雄”的说法就将变成“战国八雄”了。然而将河北平原视为经略重心的燕、赵两国,显然不会愿意看到中山国在他们中间立国。公元前296,通过“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学习到边缘民族军事优点的赵国,不仅向河套地区扩张成功,更一举拔掉了中山国这个心头大患,将自己的疆土扩张至了南易水一线。
赵—中山国地缘关系图
∨
之所以在三国时代回顾“鲜虞中山国”的历史,是因为在地理环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历史总是会出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举个西方的例子,欧盟的前身是1965年成立的“欧洲共同体”。创始国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如果你把这6个国家在地图上圈起来,再与公元9世纪初,日耳曼人建立的“查理曼帝国”相对照,会发现它们的范围如出一辙。
而“查理曼帝国”仅存在了一世,就分裂为了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三部分(分别对应现在的法国、意大利、德国三国)。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今天的欧盟无非是在新瓶装旧酒式的,重复查理大帝在1000年前的努力。
查理曼帝国地缘结构图
∨
在三国时代,同样有这样一支不那么正统的割据力量,依托太行山地为其加成的防御优势,重复中山国曾经的历史。这支力量就是“黑山军”。黑山军源出于“黄巾之乱”,是黄巾军中势力最强者。
在袁绍与公孙瓒争夺河北的战争中,曾经作为重要的第三方力量参与。公元205年,在曹操清剿完袁绍军事集团在大河之北最后的残余之后,这支最后的黄巾军,在其首领张燕的率领下,审时度势成为了曹魏阵营的一份子。
“家国天下”的社会结构,使得中国历史上那些试图在乱世中谋得一席之地的军事集团,都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而一支军队的背景,又往往与其创始人的生长地有关。黑山军最初是由两股力量结合而成,包括在唐河流域起事的“张牛角”,以及在滹沱河流域举兵的张燕(原名褚燕,张牛角死后为统合两股力量,改名为“张燕”)。在了解到这一南一北的两股力量,都处于鲜虞中山国故地的背景之后,你应该不会对他们的结合感到惊讶。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鲜虞中山国故地在汉代并没有全部被分封给刘备的那位先祖。汉之中山国,保留的是中山国最初的核心之地——唐河流域。至于其西南部的滹沱河中上游地区,被另行分割为了“常山国”(期间曾两次废常山国为“常山郡”)。也就是说,从汉朝的行政区划来说,张燕及其所代表的力量源出常山国,而张牛角则属于中山国。
广义来说,黑山军的范畴可以包括活动于整个冀州境内太行山地的各股黄巾军势力(依历史记载,至少包含25股)。以常山、中山这两块“鲜虞中山国”故地为根基之地的张燕,则相当于这个松散联盟的盟主,也是狭义的“黑山军”。
至于帮助黑山军躲避官军围剿的“黑山”,则位于滹沱河北岸的太行山地之中,今归属于河北省平山县。距离其首领张燕的生长地,身处滹沱河平原的“正定”,仅数十公里的距离。目前在这片山地之上,还有黑山关、黑山关村、黑山大峡谷等以“黑山”标识的地名。
以实力来说,拥有精兵数万的张燕,也算得上是三国初年的一方诸侯。后来归顺曹操之后亦封侯拜相洗白了身份(并得到了善终)。从这点看,如果毗邻的正定和平山两县想拉个历史名人打旅游牌,张燕和他的黑山军倒也是个选择。
只是最起码对于正定来说,应该是不屑于这样做的。因为如果要打旅游牌、三国牌,正定人有一张更具知名度的王牌——赵云。在三国演义中,通常向敌将通名为 “常山赵子龙”的赵云,与张燕一样,都是常山国真定县。再往上追溯的话,秦末汉初在岭南之地建立“南越国”的赵陀,同样也是真定人。
这里所说的“真定”就是现在的正定,在汉代以前的名字为“东垣”。清雍正帝胤禛继承皇位时,为了避他的名祎,这个叫了二千年的名字被迫更名为现在的“正定”二字。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长河中,真定不仅名字发生了变更,位置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原址本在滹沱河南岸,今河北省会石家庄市东北郊的东古城村。赵云身后又过了300多年(南北朝的北齐时期),真定城被迁至滹沱河北岸现在的位置。
在滹沱河之南时,真定城就已长期被定位为常山郡的政治中心,迁至北岸之后,更是进一步的坐实了自己滹沱河流域地缘中心的地位。只是风水轮流转,20世纪的一场技术革命,再次让滹沱河的权力重心位移到了南岸。
1904年,正太铁路修建。所谓“正太铁路”,意指从正定通往太原的铁路。在地理层面上,相当于一条穿越太行山脉,连通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大动脉。与先一步开工的“京汉铁路”(北京到武汉)的相交的位置,将使得已经更名为“正定”的真定城,在铁路时代升级为中央之国的交通枢纽。
正太铁路全图(横屏)
∨
然而在勘测之后,工程师们发现经由滹沱河南岸修建“正太铁路”的方案,施工难度要更低。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选择是将这个两线相交的枢纽点放在河的南岸(否则还得建一座滹沱河大桥)。
最终,正太铁路的起点,放在了与虽为正定所辖,但与城市隔河相望的一片农地之上。由于这片农地归属于两个村庄:石家庄和休门村,所以这座因铁路而兴起的城市被命名为了“石门市”。
1947年,出于某种跟上时代步伐微妙的心理,进入解放序列的石门市被更名为了“石家庄市”。至于“石门”二字,倒也没有完全成为历史。最起码在喜欢用地名命名道路的魔都上海,还有两条以之为名的道路——石门一路、石门二路,可供凭吊这段历史。理清这一切后我们知道了,真定(正定)的历史地位,大部分是在滹沱河北岸筑就的,但大家喜欢的赵云,按属地化原则的话,还真如网络调侃的那样是“石家庄赵子龙”。
好吧,我承认,这种叫法我个人也接受不了。好在正定当下在行政上归属于石家庄,这座省会城市看起来也不好意思跟自己下属的一个县,去争夺这位三国名人的归属。不过话说回来,无论从恢复历史本来面目,还是更发展的角度来看,将“正定”升级为石家庄的一个区,然后再将整个石家庄市更名为“真定市”,都能够更好的利用这笔重要的历史遗产。
不过要真要让石家庄人去选择的话,应该会有些人更喜欢“常山市”这个名字。一则历史上常山的行政地位要更高;二则赵云是自称的是“常山赵子龙”。悲剧的是,在浙江已经有了个“常山县”的情况下。“常山”这笔历史遗产,看起来更难在河北平原重现。
一座城市是否要更名,取决于现实的需求,并不是这里所关注的。吸引我们目光的,是“常山”背后的地理因,。“常山”之名源出于一个中国人都很熟悉的地标——北岳恒山。是不是很奇怪?北岳恒山位于山西高原北部,与太行山东麓的“常山国”相隔数百里,它们之间怎么会发生联系。
这是因为尽管“五岳”包括以恒山为北岳的说法,早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但现在我们看到的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境内的“北岳恒山”,却是在明末清初才接受任命的。在此之前的大部分历史中,北岳恒山被定位在今河北省阜平县东北的太行山脉上(今名“大茂山”)。
东汉<中山国\常山国>行政地理图
∨
当你在地形图上找到“古恒山”的位置上后,很容易感觉到这座承担唐河与滹沱河分水岭任务的历史名山,当年曾经是鲜虞中山国的一部分。至于说为什么3000年前定位的“北岳恒山”,后来要位移到现在的位置,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随着中央之国范围的扩大,太行山脉上的这座古恒山,无论从地理还是地缘位置来看,都已有些偏向东南方向。
现在问题又来了,就算古恒山位于鲜虞中山国境内,汉代一分为二之后,又成为了常山国/郡名字的由来,那么这个行政区也应该叫“恒山”才对。情况果真如此,汉初在此所设计的行政区的确叫“恒山郡”。只不过后来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不得不更名为“常山”。
如果不是这一变化,我们在三国演义里所看到的,应该就是“恒山赵子龙”了。只是果真如此的话,恐怕又会有人误会,赵云会是山西省浑源人。顺便说一下,受同一避讳事件影响的,还有一位著名的传说人物——恒娥。恒娥这个名字看起来颇为陌生,不过说起她后来的名字“嫦娥”,在中国应该还要比赵云高些了。
通过对中山国、常山、真定等地缘标签解读,相信大家对河北平原中部的情况已经有所了解。更进一步感受到了山脉河流的存在,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下一节我们将继续把视线南移,去看看冀州南部的地缘政治格局,又是怎么形成的。最起码大家应该有兴趣知道,从地缘背景上看,前几年被热炒的曹操墓,可信度到底有多高。
- END -
赠+
领取地图礼包,点击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