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晚清进入中国后,没有适应南方的天气。因为清朝统治者入关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气候凉爽。
入关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不适应,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砌了高高的宫墙。
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延续了二百多年。
满清贵族修建的园林数不胜数,有名的有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幽雅秀丽的“勺园”,以及皇家的畅春园等;期初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
但由于规模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所以建景不多,名声也不大。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盛世的到来,在其多年陆续扩建中,终于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的总设计师名叫雷金玉,他是在修建紫禁城时被康熙看中,但在实际建造中大多还是皇帝的看法,不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都亲自指导。并创造了“烫样”的模型方法。圆明园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1709年,康熙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
“圆明园”,这一名称是由康熙帝命名的。但是圆明园的大规模扩建还要到1724年了,当时雍正已经坐稳江山,对于属于他的园子,当然不能太过随便简单了,雍正帝奏准由内务府派员前往热河围场一带采伐林木。自此之后,凡大内、西苑及三山五园营建所用木料,大部分来自围场。
1725年7月,内务府再委派商人于长生采办圆明园所需石料。雍正帝有朱批云:“于长生备石之事稍有耽搁,即将其议罪。”可以看出他建园的急迫心情。
扩建后的圆明园,占地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每个景区内,既有庄严宏伟的宫殿,也有使人感觉轻松灵巧的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点缀其中。在雍正时期,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完成。
乾隆帝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清朝中期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古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之后的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都对其或多或少的进行完善;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但是就是这么一件世界最顶级的艺术瑰宝,却在1860年10月6日,被英法联军所劫掠;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
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圆明园可抢的东西实在太多。据一个英军目击者称,在整个法军营帐内满堆着很多装潢异常华丽的各色钟表,在士兵的帐篷周围,到处都是绸缎和刺绣品。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国二等带兵官,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
英法联军具体列劫掠走了多少无价瑰宝,现在已经无法进行一个完整的统计了,当1860年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的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疮痍。但是光是劫掠瑰宝还不够,他们在后来撤离的时候,还放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
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后来慈禧太后曾试图修复圆明园,并不惜挪用海军经费等,但无奈工程实在太浩大,而晚清时期的财力和物力也远远不是盛清时候所能比拟的,不仅没能修复圆明园,还导致“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洋务运动成果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