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元旦是中国节日吗】以阳历计算的“元旦”,应该算“外来节日”还是“传统节日”?

庆祝了这么多年的“春节”,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我们今天庆祝的“春节”是以公历的1月1日计算的,我国明确规定了使用公历团结的时间为1912年。

那么,此前有“元旦”这个节日吗?

“元旦”的特殊性:节日传统在先,日期确定在后

“元旦”这个节日并不是中国独有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会庆祝,最少在公元前46年的时候,西方就已经将其确定为新年的第一天了。

中国的“元旦”要更早一些,但还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元旦”,不过二者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中国“元旦”的历史,从传说上能追溯到五帝之一的颛顼,还有说法是尧舜禅让之后,舜帝祭祀尧的那一天,被定为了“元旦”。这两个传说记载的时间距今都有四五千年历史了。

但这些只是传说,无法认定其真假,甚至牵强附会的可能性更大一点,因为在先秦时期,“元旦”的日期并不固定。

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简单的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即太阳和月亮都是参照物,所以在很长的时间段里都比较稳定。

这种稳定只是相对的,先秦所采用的“历法”和我们今天的农历也不是一回事儿,甚至粗糙很多。比如闰月放置在岁末,会出现“十三月”,甚至一年两闰,就出现了“十四月”。

这样一来,历法上的岁首就是一个不固定的日期。如果以当今农历为参考的话,夏历以一月为正月,殷历以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十一月为正月,而秦又以十月为正月。

直到汉武帝时期,司马迁等人改良历法,推定《太初历》,以春季一月为正月,一月一日为“元旦”才被确定下来。

“元旦”一词虽然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最早是出自《晋书》,但是这个节日却是早就存在了,只不过有不同的叫法,比如“元辰”、“元朔”、“元春”、“元正”等等。

这种现象直到清朝末年才得以改变,因为阳历传入了中国,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很多人开始推行改良,接纳一些西方的文化。

清政府统治被终结,民国建立之后就曾明确提出:

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开始了农历、阳历的同时使用。实际推行是在1912年。

但是,新规定中虽然表示要使用阳历,但只是说将阳历的一月一日定为“新年”,并没有明确讲叫做“元旦”。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正月初一即为“元旦”,所以私下里将阳历的一月一日也称为“元旦”,并且被用在了一些在这一天签署的重要文件的落款上。

说到这里就应该清楚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元旦”,实际上就是今天的“春节”,只不过是因为阳历在日常应用上更为广泛,所以就把新历法的一月一日称呼为“元旦”了。

那么,之前的“春节”怎么办呢?

刚才我们提到过,在阳历施行之前,“春节”这个称呼几乎是不使用的,通常的叫法是“元旦”。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规定阳历的一月一日为“元旦”,而农历的正月初一,因为恰好靠近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所以改称“春节”。

由此可见,“元旦”实际上是外来历法的时间,传统文化的内涵,那它应该如何分类呢?

“节日”中有一种特殊的存在,极容易引起误会

如今一提到“节日”,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两种,即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

比如说,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就属于诞生在中国本土上的传统节日;而诸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等,都属于外来节日。

但是,就像“元旦”,诞生于本土,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明显就不适用这样的分类方式了。

由此,很多节日不能简单地做“传统”和“外来”的区分,节日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

比如说今天依旧很受重视的“中元节”,它虽然产自我国本土,但后来却融入了很多佛教的元素。

“中元节”最初是人们祭祀先祖的节日,非常肃穆、隆重。我国古代的“祭祀”活动是对祖先表达尊敬的行为,用以振奋、激励后人,努力进取,重点在于激奋作用。

但是后来道教、佛教的宣传,需要将自己的观念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就编写了很多故事,将“中元节”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了。

最为典型的就是佛教里“目连救母”的故事,地狱、鬼魂等等元素被“中元节”的内涵所吸纳。

这个时候的“中元节”已经不是纯粹的本土节日了,但同样也不能算作外来节日。

“元旦”和此类似,不能因为它具有传统内涵就视为“传统节日”,毕竟公历元旦的出现时间只有120年左右;但也不能因为外来历法的传入,就抹杀了其传统色彩。

这种特殊节日随着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日深,也变得越来越多,并且还因此闹出过不少的矛盾。

比如说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因为历史原因,中华文明向周边辐射极广,朝鲜半岛上的“端午祭”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且衍生出了一些新的含义。

而恰巧因为近代以来纷乱的历史,使得文化出现了一些断层,从表象上看确实是两种关联不大的节日,但端午祭的庆祝时间、形式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这才引起了“申遗”纠纷。

像端午祭这一天虽然不会赛龙舟、吃粽子,但用菖蒲、吃艾子糕、贴朱砂辟邪等等习俗与我国的端午节是极为相似的;而其所推行的男女爱恋内涵其实更是来自于中华文明,因为在传统文化里,“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等等特殊日子,都有“情人节”的涵义。

不仅仅是传统节日在外国发生了变化,就连我们本土的节日也在逐渐地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比如“清明节”提倡送花而不提倡烧纸,过年提倡尽量减少鞭炮的燃放,有些地区春节不只是在家吃团圆饭,还会出去旅游度假。

同样的,很多外来的节日也开始逐渐变得本土化,就像有人开玩笑说:圣诞节当然要过,怎么过呢?吃饺子啊!

可以想见,未来必然会有着越来越多的“节日”,无法再用“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区分,就像阳历的“元旦”这般,综合着两方面的因素,但并不妨碍人们对于“节日”的传承。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