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的散文具有乐观豁达的游牧精神。她的文章独特、透明、惠教,边疆生活在她的文章中充满了跳舞的生机和诗歌。
”---鲁迅文学奖授奖词这是李娟的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时的授奖词。
该书讲述了李娟一家在遥远的阿勒泰乌伦古河南岸,定居在定居在葵花地边的冬窝子时,那一段艰辛而又充满奇遇的耕种生活:母亲在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上种下九十亩向日葵,经历鹅喉羚啃食,补种,干旱,虫害直至收获。此外,作者还记录了具有异域风情的蒙古包和当地人民的特色语言,以及大狗丑丑小狗赛虎和一群鸡鸭鹅等家禽们。
作为一部聚焦于故乡的长篇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通过48篇不同的散文。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哈萨克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民情风俗。
李娟以她一贯温柔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娓娓道来了一个温暖而又平和的故事。下面我将从散文美感的体现、丰富的写作手法、以及作品背后的深情这三个方面深入分析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有何动人之处。
散文美感的体现:遣词造句的美感,不加雕琢而又浑然天成的朴素自然。
作家王安忆说:“她的文字一看就认出来,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时间很长,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那里的世界很寂寞,人会无端制造出喧哗。”
的确如此,李娟的文字初读时便会让你觉得很惊艳,她的风格总是独一无二,在贴近生活的同时,也充满了朴素而又自然的美感。
①在景物描写中的美感
李娟的文字都是平易亲切或好玩的叙事,文笔则平和自然,细腻生动。她的文字,你须得一帧一帧来读,但却丝毫不觉冗长厌烦。这一点在她的景物描写中异常深刻。
乌伦古河从东往西流,横亘阿尔泰山南麓广阔的戈壁荒漠,沿途拖拽出漫漫荒野中最浓烈的一抹绿痕。
大地上所有的耕地都紧紧傍依在这条河的两岸,所有道路也紧贴河岸蔓延,所有村庄更是一步都不敢远离。如铁屑紧紧吸附于磁石,如寒夜中的人们傍依唯一的火堆。
在她的每一篇散文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细腻的景物描写。对于大自然,李娟从不吝啬赞美。而在她的笔下,那些原本毫不起眼的景物也焕然一新,充满了令人着魔的生机与活力。
《遥远的向日葵地》开篇就描写了戈壁环境的恶劣与严峻,不光与后文母亲种下的90亩向日葵的顽强生长相对应,更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坚韧辛劳人们的人们相呼应,暗含着李娟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②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的生命所带来的美感
读李娟的散文,总会惊叹她奇妙的想象力和来自于大自然的蓬勃生命力。
在她笔下,你会看到母亲的彪悍勇武,粗犷豪放,她会在夏日的葵花地里赤身扛掀,一边浇水一边穿行,全身晒得黝黑,和万物模糊了视线;
你会看到向日葵的顽强生长,生命蓬勃,它会将根系深入地底静静的吮吸细长的水脉,然后在盛大的秋天里,花盘瞬间达到金色的巅峰状态。金色王国城门大开,鼓乐高奏。金色的高音一路升调,磅礴直指音域最顶端;
你会看到沙枣的又大又甜,香气弥漫,它们是这块贫瘠之地上的最大传奇——这中亚腹心的金枝玉叶,荒野中的荷尔蒙之树,这片干涸大地上的催情之花。
在这里,李娟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与动植物的描写,都充满了一种美妙的想象和来自于生命力的蓬勃感。她以一种敬畏而又慈悲的眼光着眼于眼前的一切,用大胆的想象让所有事物都生动活泼了起来。
丰富的写作手法:描绘出一个真实而又富有地方特色的向日葵地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技术类文学体裁。散文与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说一般是虚构的,而散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但李娟却经常自称自己的散文就是标准的小说。因为她的散文有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有丰富的细节,有头有尾。
为什么李娟明明写的是散文,却经常具有小说的吸引力呢?
①“非虚构”写作手法
李娟的散文经常采用“在场”的方式和纪实手法。在她的散文里,她既是生活的经历者,也是生活的讲述者。双重的身份使得她的作品呈现一种天然的现场感,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素材,既能跳入生活当中生存,也能跳出生活之外以局外人的眼光来讲述。
②丰富的地方特色
1979年,李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生,而她的祖籍,却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省乐至县。作为一个汉族人,李娟长年累月地生活在少数民族聚集地,所以在她身上有着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这一点在她的文章中体现尤为明显。
在《客人》那篇里,有一个即使喝得烂醉也绝不掉礼数的酒鬼,他在路过水电站职工的菜园子时偷了几个半青不熟的西红柿,作为上门礼物,郑重交到李娟手里。还没等李娟用汉族人的思路回绝一个回合,那人就被惹毛了。
“他喷着酒气冲我大喊,问我是不是瞧不起他。”
“显然,在他的诚意面前,这套社交礼仪一点屁用没有。吓得我赶紧把所有西红柿一把接过来。迅速安排他坐到床前矮桌边,飞快地倒茶。”
还有在下文里,李娟对站长的描述:
站长是哈萨克族,“文革”时出生,于是被取名为“革命”,全名为“革命别克”。“别克”是哈萨克男性名字一个常见的后缀。
作为国家干部,革命的汉语说得溜溜儿的。于是大家大聊特聊,宾主尽欢。
读来既让人忍俊不禁,也充分体现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极具地方特色。
③拟人的手法
《遥远的向日葵地》里除了富有生命力的人和植物,还有各种性格鲜明的小动物。
在这里你会看到,“东张西望,拒绝沟通”、“若无其事抖抖耳朵”的兔子;“神气的国王”“便衣警卫”的鸡;过冬后“太了解自己的体重、密度和脂肪比例的变化”而拒绝下水的鸭子们。当然更少不了“气势凶狠暴烈”,“眼睛干净明亮”的丑丑和“温柔胆怯,偶尔仗势欺人”的赛虎了。
在李娟的笔下,这些小动物们各有各的性格。她以真诚平等的态度看待它们,仿佛它们就是人,而并非仅仅只是人类的所有物。
作品背后的深情:对于母亲和外婆的复杂感情
《遥远的向日葵地》里有很多种不同的感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对向日葵和沙枣顽强生命力的惊讶,对丑丑赛虎以及其他家禽的喜爱之情,对人类试图控制大自然的恐惧之情……
但我认为,《遥远的向日葵地》这部作品中最动人的是李娟对于母亲和外婆的复杂感情。
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也就是说,散文的形式可以多样,但是始终有一条线索将分散的情节连接在一起。这部作品中,起到连接情节作用的是贯穿于李娟生命中的对于母亲和外婆感情。
“苦难是一种命运,不应该被赞美,也不应该被埋怨。”
1979年,李娟出生于新疆,在家乡四川上学。高中辍学后随母亲一起在阿勒泰生活,当过裁缝,开过杂货铺也打过短工,经常住在透风漏雨的帐篷里,或是简陋的房子里,甚至还有憋闷的地窝子里。日子时好时坏,但大多数时候应该还是不如意的。
可在李娟的笔下,母亲总是朝气蓬勃的,这个努力生活的女人既会在生气的时候自称“老子”却也会柔软得养一堆没什么用的家禽。她会一遍遍种下鹅喉羚被啃光的向日葵;她会赤身扛锨穿行在葵花地里,晒得一身黢黑,和万物模糊了界线;她会冒雪而来,为“我”带来一大堆行李和两根又细又直用来晾衣服的长棍……
李娟对于母亲的感情是委婉而又简单的,一方面她热爱赞美母亲的坚持自我,另一方面她又因在现实生活中母亲的短暂缺失而心怀创伤。就像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子女对父母的爱意总是很难直白的说出口。
高龄多病的外婆也是可爱可亲的,她看到人行道边的花,会喜笑颜开的说:“长得极好!老子今天晚上要来偷……”。
用自以为小的声音告诉李娟街边算命是骗人的。
还会每天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等“我”回家……
李娟对于外婆的爱是深沉而又矛盾的,她一方面希望外婆早日摆脱生活的苦海,不再孤独与痛苦,可另一方面又害怕外婆的离去,时刻怀有不能实现自己对外婆承诺的愧疚。
人生总是难得圆满,缺陷也未必就是遗憾。
在《大地》里,有这样一幕:李娟赤脚站在荒野里,她站在光明里注视着四脚蛇,与它四目相对。这时那些曾经对她来说难以启齿的话,比如“爱”,比如“依恋”,终于都可以毫无负担地说出来了。在寂静无声的无边荒野里,她终于实现了人生的和解。越是苦难的人生,越要用力的生活,这是母亲和外婆教给她的道理。
结语
读完了《遥远的向日葵地》,有很多的感慨。
但人生的确就像李娟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所说的向日葵一样,远不止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面目,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所以无论生活怎样的迷茫与荒凉,都要选择热爱生活,默默等待,等待花开灿烂的那一天。
我们不能选择出身,不能选择生活的环境,我们所能选择改变的只有自己,越是艰难的日子,越要努力、用力的生活!
(图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