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8年,孔子在流浪列国8年多后再次回到卫国,留在卫国领取了一份薪水,当然是闲差。魏出孔希动不动就不肯给这位老人一个警卫般的高级职位。只是出于对他的尊重,让他无忧无虑地吃。(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事实上,姬辄曾经动过重用孔子的念头,并委托子路试探孔子的想法。
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君请您执政,您首先会做什么?
孔子说:先正名。
子路急了:老师您太迂腐了吧,正名有什么用?
孔子指着子路的鼻子就骂:放肆!你不懂就闭嘴,别胡说八道!
骂完了,孔子给子路上了一课: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河南濮阳,春秋时卫国戚城遗址。
孔子要正名,目的依然是行礼乐之政,这是他一以贯之的施政理念。孔子周游列国,无非就是希望有人慧眼识珠,采纳这种理念治理国家。但这句话在姬辄听来,就显得十分刺耳,因为他以儿子的身份与父亲对峙,即是名不正,这个名该怎么正?
孔子不懂得妥协,姬辄也就放弃了重用他的想法。
这一次,孔子在卫国待了大约四年,期间,他与卫国执政孔圉颇有往来。孔子很欣赏孔圉,称赞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但是孔圉做的一件事,让孔子非常不高兴。
此事与卫国公子大叔疾(或许是卫灵公或者蒯聩的庶弟)有关。
大叔疾娶了宋国公子朝的两个女儿(妹妹随嫁而来,即媵妾),这个公子朝很可能就是与南子有奸情的那位。公元前485年前后,公子朝在宋失势,出奔。孔圉抓住机会,让大叔疾休妻另娶,而所娶之人正是孔圉的女儿。此时孔圉势大,大叔疾不敢不从,但他娶了孔圉之女后,仍与前妻的妹妹暗中勾搭,后来干脆在犁邑(卫地,在今河南省范县)为之营建宫室。此事在卫国闹得沸沸扬扬,举国皆谓大叔疾如有二妻。有妻有妾不算什么,有二妻却是大事。孔圉大怒,欲发兵攻打大叔疾。
发兵之前,孔圉找来孔子,似乎想征求孔子的意见。
电影《孔子》剧照
孔子说,自己只懂得些祭祀礼仪之事,不懂打仗。
孔子避开了正面的回答,貌似对此事没什么意见,实则非常生气。
回到住处,孔子令弟子们马上套车,准备离开卫国。他愤愤地说:鸟可以择木,木岂能择鸟?显然,孔子认为,孔圉找他,不是请教,只不过是在上者对在下者的告知,因而对他是一种冒犯。
孔圉闻知,急忙赶来劝阻,他辩解说,自己这么做并非出于一己之私,而是为了防备国家有乱。
孔圉最终没有发兵,只是派人把自己的女儿抢了回来。
事情到此远未结束。大叔疾不知收敛,又跑到国都之外的另一处地方,勾引当地女子,结果被当地人抓了现行,一顿羞辱,车子也被抢走,上交国君。大叔疾出奔,去往宋国,投奔了司马桓魋。大叔疾敬献宝珠一颗,桓魋赠以城邑一座,即城鉏(宋地,在今河南省滑县东,离卫国非常近)。后来,宋景公子栾看上了这颗宝珠,向桓魋索要,桓魋不给,令子栾怀恨在心,至公元前481年,子栾到底还是找了个机会把桓魋赶出了宋国。同年,大叔疾也遭到了城鉏人的围攻,所幸卫庄公把他召回了卫国。
这位卫庄公,并非别人,正是在外流亡多年、时时刻刻想要返国夺位的蒯聩。
事情至此,似乎可以理出一个大致脉络——大叔疾很可能早就与蒯聩暗通,而孔圉忠于卫出公姬辄,嫁女于大叔疾,是为了拉拢和收买他,后来见拉拢无效,便以大叔疾淫乱为由,将其逐出。事后,孔圉又把女儿嫁给了大叔疾的弟弟,应该是为了安抚大叔疾一族,避免其族叛乱。
若事实果真如此,孔圉对孔子的辩解当是实话,而孔子的反应也证实了这一点——孔子有些犹豫,打算留下来。
电影《孔子》剧照
恰在此时,季孙肥遣使来卫,以厚礼召请孔子返鲁。
孔子不再迟疑,即刻踏上归途。
此时已是公元前484年下半年,孔子六十八岁,阔别父母之邦已经十四年。
(《大梦春秋》139,待续。原创,盗用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