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伏特加,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这样的。
这种认识不仅存在于国内网络上,伏特加作为酒徒和傻瓜毛子的象征在全世界蔓延。
这类的照片和表情图在某不存在网站上也是一搜一大把。还有许多人声称伏特加是至纯、除了酒精就没别的味的。这样的“指导”出没于各种社区和夜店老油条口中。
只是他们不明白或者故意无视一点:如果伏特加只是酒精兑水,那很显然是个为了买醉而存在的俗物。
然而实际上,很多逼格极高的“雅”人,也是伏特加的忠实拥趸。
邦德的标志性饮品是伏特加马提尼。
他的另一大爱好琴酒也是许多人眼中的“俗物”
克里夫·欧文(《罪恶之城》)也代言过伏特加
很多人眼中这样的英国绅士应该只喝威士忌和葡萄酒才对
伏特加=傻嗨?!
“钱就像伏特加一样,容易让人不理智。”
——契科夫
伏特加被大众当成俗物,一部分原因是它过于常见。仅仅是传统上生产和消费伏特加的地区,就占了北半球寒区的一大半:
现在伏特加的生产也早已推广到英法荷、北美和中亚。甚至澳大利亚和我国这种较晚引入伏特加的国家,也都有自己的厂牌。而消费伏特加更是全球性的行为,甚至某些传统上禁酒的地区都不能免俗。于是几百年以来,伏特加都不乏酗酒傻嗨的拥趸。当年契科夫在作品里就没少批判这种做法,不过这并不影响一百年后伏特加成为俄罗斯不良青年(Gopnik)的象征之一。
Gopnik三件套:
伏特加,阿迪达斯三道杠,俄国国骂suka blyat
正如契科夫所说,钱和伏特加都能使人冲昏头脑。能在一大笔钱面前保持理智的人,就如同面对酒精诱惑还能冷静窥探其中玄机的人,都是凤毛麟角。而越是不理智、越是懒得去理解喝进嘴里的东西,往往越能哔哔。而对于那些足够细心和耐心的人,理解一种酒并不是问题,但他们不会加入傻嗨饮者们的聒噪,也就不会去试图和他们较真。
如此一来,正如很多时候低调会被当成怂,伏特加这种调的酒,就被人们误解成了“酒精兑水”、“没味”。其实大部分这么说的人都分不清甚至不知道,伏特加下还有很多子类。小麦、黑麦、葡萄伏特加口感有差别,不同的过滤材料也带来口感差别,稀释所用水的又有口味差别,原味和有添加剂的轻调味伏特加更是和伏特加鸡尾酒天差地别。他们在意的只有果汁酒伏特加的花花绿绿,以及酒精本身。
总之,以喝酒精的心态去品伏特加,真的很糟践东西。就算你非要把伏特加理解为酒精加水,也应该是有风味的酒精加矿泉水,而不是C2H6O加H2O.
真实的伏特加
要“喝懂”伏特加这种低调的酒,首先要搞清楚它是怎么做出来的。
酒精的蒸馏工艺最早出现在中东——中东的Araq是一切烈酒的鼻祖。而东欧正好离中东比较近,技术很快就扩散到这些地区。另外东欧的气候不太适合生产基于水果的酒类,只能做粮食酒。这样差不多在距今1000年前,在现今波兰和俄国一带开始出现基于蒸馏工艺的高度数粮食酒。不过当时的工艺还比较原始,虽然名字已经是“水”(伏特加在俄语和波兰语中的原意),但现在的像水一样的伏特加要再过几百年才会出现。
8世纪关于蒸馏工艺的手稿
到了18世纪,伏特加的原浆度数提高到了70°以上,东欧和北欧才有了类似现代的伏特加。当时的工艺已经和现在大差不差(只不过现在劣质伏特加会直接用工业生产的酒精勾兑)。
十九世纪的蒸馏工艺,已经和现在很像了
伏特加的在制作始于原材料的收割或采摘,这些发酵原料可以是淀粉类原料(小麦、黑麦、土豆),也可以是水果。原材料首先被磨碎,与水混合,然后加热进行糖化。这样做的产物就是一种“酒泥”,酒泥会被放在发酵池里,由酵母进行发酵,转化成酒精。这个过程只要大概2~4天。
接下来发酵好的酒泥会经过最关键的蒸馏和过滤。通常蒸馏都会反复进行几轮,一些讲究的厂家甚至会蒸馏二十多次。蒸馏过后的原浆(此时约有95°)会与水(通常是泉水或冰川水)调配到所需的度数,之后通过过滤进一步去除杂质。过滤的材料传统上是木炭,但也有些厂家会用一些特别的材料,比如牛奶、矿物甚至金箔。
牛奶不仅可以作为过滤材料,甚至有用牛奶酿制的
对于一些品牌,过滤之后还要加入添加剂,来调节口味,并且去除过滤材料对成分的影响。常见的添加剂有糖、甘油和柠檬酸,总之都是为了入口更柔。还有加香精的,不过大部分老欧洲厂商在原味伏特加中都比较排斥这种做法,因为任何一点添加剂都会不可避免的对口味产生影响,不利于保留粮食原味。倒是北美厂家很喜欢用添加剂调节香味,以至于美国烟酒税贸管理局(TTB)对伏特加的添加剂含量有严格限制:
从工艺即可看出,由于蒸馏过滤并不会完全去掉酒泥自带的香气,而且调配时使用的水以及过滤材料本身也会对酒体产生影响,所以即使是没有添加剂的原味伏特加,实际上也带有自己的风味,绝非“除了酒精什么味都没有”。或者说原味伏特加本身就是一种鸡尾酒,只不过配料不像外边那些妖艳贱货。
而理解伏特加的关键,就在于用恰当的方法和心态品鉴,从平淡外表中发现隐藏的层次和细节。
如何像个大佬一样品伏特加?
笔者曾经听到很多人反映洋酒喝不出味,甚至不仅伏特加,威士忌朗姆等其他洋酒也品不出来。国内的确容易出现这个问题。白酒香气很强,喝久了很容易觉得其他的都索然无味。尤其是如果你喝了很多“液态发酵”(其实就是纯勾兑)的便宜白酒,很可能连干葡萄酒都喝不惯了。这就像川菜爱好者中有些人常年吃盐帮菜和江湖菜,偶尔去吃高级餐厅酒店的官府菜吃就会觉得不怎么样,因为人家大厨的选材和工艺他完全尝不出来,而且菜又“没味”。
“海椒都么得,吃个啥子呦”
伏特加恰恰是一个从“淡”里品玄机的典型,喝伏特加一切都围绕着感受细节。我国白酒就如同烟花,味道是大场面列在你面前;伏特加则像观星,需要大冷天半夜戳在室外看一群光点,但最终你会发现它并不简单。
在开始之前,可以考虑把酒冰镇三小时,这样喝时会有一种清冽感,同时还能减少灼烧感对味觉的影响。
首先你需要一个洛克杯。类似威士忌的倒法,倒至三分之一,然后拿在手慢慢转,轻闻。这时如果你感受到了强烈的酒精气息,那么很不幸,你很可能买到的是劣质产品。而好的伏特加气味会随着吸入有不同层次,和酒精棉球那种味是天壤之别。
闻够了就可以开始品了。小口喝,让酒充分流过舌头。把乙醇味当成一个舞台,去寻找体会其中若隐若现的甜腻或咸味,以及水体的矿物感和添加剂的味道。可以在酒中加入一些自己的矿泉水,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那些隐藏元素。
如果要搭配食材,自然首推鱼子酱。醇正的酒精味正好中和鱼子的腥味,而鱼子的鲜味则与伏特加相得益彰。
不喜欢或者手边没有鱼子酱的话,鱼、洋葱和黑面包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黑面包的口味可能国人会不习惯,但要知道伏特加很多也是从跟黑面包一样的原料做出来的。
为啥要喝伏特加,闲的么?
看了这一大通说怎么理解伏特加细节的说辞,你可能会觉得我脑子抽了。脾气急的可能会来一句“直接喝白酒去不好吗你个舔狗假洋鬼子”。
诚然,论香气伏特加是以弱为美,但伏特加的价值也正在于此。能从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发现美,是很多人无缘的乐趣。逼格不是靠消费别人买不起的东西就能有的,而是要去感知别人即使有了钱也无法感知的。低调装X为什么最致命,因为不需要咋呼,只要露做一个滑稽表情,就已经是旁人无法窥探的深邃了。
而要成为一个感知力超强的低调大佬,或许可以从喝好一杯伏特加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