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穿得端正,以人为镜,得失为镜,就能知道兴致。
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寻找其根源。
我最先找到证据的是在三字经里,但只是说出了七情。
喜怒哀乐。
7爱郑九
说明】我们称快乐为快乐,愤怒为愤怒,悲伤为悲伤,恐惧为恐惧,心为爱,恨为恶,心为贪婪,共为七情。
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而三字经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代表. 所以可以理解所谓七情,应该出于孔子及弟子,再或者儒家代表人物. 果然在<<礼记>>中查到:喜、怒、哀、惧、爱、恶、欲. 而礼记成书书西汉,可大概知道七情从2000年前时候就有此说法了.
儒家
那六欲那?
<<吕氏春秋>>有记载,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我们知道 是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可见六欲的来源早于七情.
吕不韦
除此之外,佛家也有专门对七情六欲的解释.不过大同小异,至于时间先后,可自行脑补中国历史.
七情:佛教的说法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六欲:佛教的说法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