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小康生活的标准是什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笔:何锦文、吕永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郑重声明:“通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实现小康,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期盼,是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奋进的重要目标。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梦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迈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

贫困是世界性问题,减贫是世界性难题。在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信念和意志与贫困作斗争。在革命战争岁月,根据地改善民生、发展生产的探索积累了减贫的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国迅速扭转了民生凋敝局面,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占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初步满足。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总体上跨过温饱线,“三步走”战略目标迈出坚实一步;1994年起,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农村贫困人口快速减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践行“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在中华大地上打响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间与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面对脱贫边际成本不断攀升、减贫难度逐渐增大的严峻挑战,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团结一心,英勇奋斗,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中国的减贫实践,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赞扬,“过去10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

从实现温饱到总体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用拼搏奋进让千年小康梦在新时代变成现实。从生活层面看,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2%,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小康型向富裕型、享受型转变。如今,在大江南北、城市乡村,昔日遥不可及的宽裕生活已经成为国人的生活常态。

与此同时,我们建成的全面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共同发展的小康。经济建设方面,超越“增速崇拜”,发展质量效益快速提升,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明显改善,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迈入世界前列。政治建设方面,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根本保障。文化建设方面,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昂扬向上,坚定自信地平视这个世界,对民族和未来充满信心。社会建设方面,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托底兜牢百姓的幸福生活,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实现“双碳”目标具备坚实基础。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放眼中华民族从辉煌、衰落到再度走向复兴的千年时间线,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华民族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文明成就,但即便在汉唐盛世,抑或两宋、明清等商品经济繁盛时期,小康生活始终是广大“升斗小民”的奢望。近代中国山河破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小康梦想更是遥不可及。面对内忧外患,中国人民从小康梦想、大同构想中汲取信念信心,屡仆屡起,愈挫愈奋。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与古老的小康梦、大同梦息息相通。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建立人民政权,让中国人民第一次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情。从实现温饱到实现总体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起点。在“温饱—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基本现代化—全面现代化”的逻辑链条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较之追求温饱和总体小康的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发展的标准更高、要求更严,追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底线上,实现脱贫攻坚,标志着中国在历史上彻底摆脱贫困;在中线上,全国整体上达到全面小康的建设目标;在高线上,部分有条件的地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区域现代化达到较高水平,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样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拓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样式与形态。在发展范式上,全面小康超越“西方中心论”,始终坚持国家自主性和独立探索本国发展道路的自觉性,不断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新内涵新特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在发展路径上,全面小康继承我国早期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优势,深刻把握后发追赶型发展的“时空压缩”特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在发展支撑上,率先建成较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有效避免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可能滋生的发展极化、社会撕裂弊端;在价值取向上,全面小康遵循共建共享原则,在持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对单纯资本逻辑的超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持续丰富人类社会发展新样式,拓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对现代化可谓“寤寐思服”,却始终“求之不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华民族才真正开启了自身的现代化征程,书写了并将继续书写人类历史上人数最多的国家自主实现现代化的壮丽史诗。全面小康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质上是党领导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在实践层面,发挥人民群众作为脱贫和建设主体的关键作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冲锋在前,和人民群众拧成一股绳,同心“拔穷根”,走上“致富路”。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让小康社会建设始终具有坚强领导和内生动力,形成了“上下同欲者胜”的强大合力。

目标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有机统一。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矢志不移的百年梦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探索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时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把远大目标灵活务实地转化为一项又一项具体可行的任务,才能在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基础上抵达胜利彼岸。在脱贫攻坚、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党既坚持远大目标不动摇,又适时制定、实施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政策举措。例如,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标准不断提升、内涵不断拓展,既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纵深推进的实践取向,也符合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在改革创新探索进程中,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为全国发展提供经验示范,有效控制“试错”风险,确保小康社会建设行稳致远。坚持目标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有机统一,使小康社会建设不偏离主航道,以渐进、可控、连续的务实方式朝着理想目标挺进。

系统谋划与重点突破有机统一。全面小康的重要特征在于全面,核心优势在于由各领域全面发展而生成的整体性、系统性优势。对于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而言,要想突破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并实现民族复兴,在若干细分领域成为单打冠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成为拥有整体竞争优势的多面手甚至全能选手。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四面出击,而是要在决定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和重点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推动各主要板块相互赋能进而实现力量倍增、价值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全面小康的内在规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性统筹谋划。例如,将全面小康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关键一步”;强调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强调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筑整体性竞争优势;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既夯实小康根基,也拓展小康内涵,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范式的鲜明特质。系统谋划与重点突破的统一,有利于克服小康社会建设重大短板、瓶颈约束,并得以在重点方向集聚能量实现重点突破,进而通过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现代化建设。

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有机统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丰厚滋养,“民本”“厚生”“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等优秀传统文化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深层次思想浸润和精神支撑。原生的变革基因及深厚的创新力,是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传承至今的核心密码。小康社会建设之路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更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社会工程,自主探索、创新求变是唯一选项。在脱贫攻坚、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大胆探索,“弄潮儿向涛头立”,创造出人类现代化的众多“第一”“唯一”。例如,打破把社会主义等同于计划经济的陈旧观念,推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突破所有制禁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全新命题。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统一,让小康中国有“根底”、有“源头”,不为陈规旧俗所禁锢,敢于推陈出新、破旧立新,形成生生不息的澎湃动力。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9日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