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高校的“双一流”建设都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根据计划,今年是新的双一流建设开始的一年。
不过时间已经快到11月了,大家还没有等到消息。很多人开始在高校的新闻中寻找线索,关于双一流建设名单的猜测和分析满天飞,各种非正式的“官宣”也是层出不穷。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仍然处于前期申报评审阶段,离名单公布尚需时日。而根据工作安排,本周是入围建议名单高校上报建设方案的截止时间。各高校对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有什么规划安排,到本周基本上就确定了,后面即便有专家反馈意见,修改也不会太大。再下一步,教育部会把这些方案提交到国家进行审定,最终确定建设名单。也就是说,本周之后,双一流建设工作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了。
话又说回来,大多数网友可能并不太关心建设方案,也不会特别注意双一流建设具体怎么开展,普通人最关心的还是“双一流”最终的名单,因为一旦进入了名单,就等于挂上了国家权威认证的“名校”招牌,这个招牌价值千金。
但高校肯定有更多考虑。“双一流”招牌当然有价值,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在学校的发展上。实际上,上一轮双一流建设已经给高校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在服务国家需求、强化特色发展方面,高校开始不再追求大而全的规模,而是集中资源做最擅长的事,做最有用的事。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国家一定还会强化这种导向,淡化身份,更加重视实际建设成效,采取分类分层的方式,让更多高校和学科参与到双一流建设中,发挥每一所高校在各自领域的优势作用。
因此,“双一流”建设背后的配套政策对高校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也是高校下一步要努力争夺的新焦点。比如去年,教育部提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十大专项行动”,包括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行动、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行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等。这些行动,都对应着某个领域的改革,也意味着某个领域的资源即将进行再分配。
其中,“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与“双一流”建设关系最为紧密。对高校来说,这个行动背后代表了3层含义:
第一,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延伸和深化。它要求高校在一流学科中,选取一个实力最强、最急需、最有前景的研究领域,明确3到4个研究方向,进行重点攻关,使这个领域成为全球最强,相当于是优中选优。这个使命和荣耀,已经超过了一流学科本身。
第二,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一定会成为下一轮国家重点投入的平台,很多资金会通过这个行动下到学校。因此,如果能获得这个资格,就可以获得充足的发展资源,一流学科就可以实现强者恒强。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一流学科培优行动申报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想申报就申报,而是要求第一轮学科建设成效为“第一档”,即建设成效显著。也就是说,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实际上是对学科整体水平的认证。
所以,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已经成为了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高校竞争的新焦点。据了解,一些未达到培优行动要求的高校也写好了本子,希望能争取到回转的机会。这也足见高校对此的重视。
当然,除了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外,其他几个行动也很重要,比如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就是要培养理学、哲学以及一些冷门学科中的“绝学”。说白了,现阶段就是国家队扩军的时候,高校如果不能把握住现在的机会,跻身国家队行列,恐怕又要错过5到10年的黄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