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微信公众号:记忆携带,欢迎阅读全文。
我们前几天谈过:明星出场费和研究员待遇。
文中提到一句话,我无聊到看耶鲁大学的公开课。内容是死亡学。
话说我当年真够无聊,这种内容,居然看完了,所以就有读者希望我聊一聊。
说实话,我真的没法聊,有个事实很尴尬,但它的确是事实。
我看了,没看懂。
我没有你们想的那么博学,你之所以觉得我博学是因为话题是我选的,聊自己清楚的事情当然会显得博学。
不相信你出题考我,我不见得能答上来。
但我对死亡还是很有兴趣的,虽然在我们的文化圈里,这是个忌讳的话题。
我曾经有大半年,沉迷在《盗墓笔记》里不可自拔,每天都花几个小时的业余时间,认真分析那本小说的线索,我明知道三叔在瞎掰,但还是很想找出点长生不老的蛛丝马迹。
执着于死的人,往往放不下生。
我们有篇文章:一场疫情,让很多人重新评估了体制内外的工作
我看被读者点的最多的留言是告诉大家,体制内的工作风险也很大,比如疫情期间出勤。
这位读者说的很对,但风险这件事,分两种。
一种叫做风险等级,一种叫做风险性质。
什么叫做风险等级呢?
比如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冲在一线,他们的被感染率远高于常人,你用这个被感染率乘以该病毒确诊患者的死亡率,大概就能算出来他们冒着什么等级的生命危险。
其实别的行业的生命风险也是能算出来的。
比如说你炒钱十年了,认识一帮干这事儿的,他们之中,有多少纵身一跃的,或者吞了点啥的,你心里也有数。换句话说,这个抽样死亡率,你也能算出来。
这就叫风险等级。
事实上,按照我接触过的例子抽样,这帮人的死亡率,远高于医护人员。
所以你去银行开户,人家都会让你填写调查问卷。
年龄,收入,能够承受的最大幅度的回撤,各种因素,做一个风险评估。
你的评估报告过不去,某些品种就不会给你开户。
当然这些大都是形式主义,它也不见得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人,往往都会高估自己,低估对手盘。
其实社会上的这种压力无处不在,只要你身处的环境竞争激烈,就必然会有那事儿的发生。
社会上总喜欢聊富士康如何如何,其实我倒觉得他们相对没那么那啥。
你去算下那啥的,除以他们总人数,你会发现,因为总人数太多了,所以其实那个率,很低。
我对数据一向比较敏感。
数据告诉我们,通常越优秀的地方,或者讲收入越高的地方,往往风险也相对集中。
比如我大一的时候,一年之内几个学生选择了那啥。
当时我们觉得很残酷,这么重大的事情,以前从没听过。
老师跟我们讲,其实校长背的指标比这个还稍微大一点。换句话说,低于某个阈值,是预期内,高于某个阈值,校长才可能背处分。
这种事儿居然有指标?说明什么?
说明从往年数据来看,那事儿,是无可避免的。
成人的世界,理智的有些让人不舒服。
发生那种事儿,对于具体的家庭肯定是非常残酷的,我们那一代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
能考上那种学校,那孩子也基本上打小就是方圆多少里范围内的学霸了。
这样的孩子,就那么走了,要遗憾,肯定有很多遗憾。
但等我们大二,看到有个人从图书馆上方,一跃而下,瞬间上了BBS的头条。
也是几乎同一时间,地面就被清洗干净,BBS相关内容,全抹去,一切恢复平静,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也不过半个小时之内。
可见校方,多么的训练有素。
这就是人的成长,你开始意识到,有些事儿是难免的。
你把一群优秀的人,扎堆一样的聚集在一起,总有些想不开的。
后来我就习惯了,有些事儿你想明白了,也就那回事。
走上社会之后,这样的事情其实更多了,因为我一直待着的都是优秀的人扎堆的地方,所谓竞争很激烈。
我曾经写过,昔日某个上午去公司,去的挺早,8点多就到了。
公司里都没啥人,我大概是第一个、第二个去的。
早上也没觉得有啥,可能就是中央空调有点凉,也没在意。
到了九点多,十点的样子,去茶水间倒茶,看见一群人围着一个位置,走近一看,一个硬件的同事躺在地上,周围的人手足无措。
后来同事们把他送去了医院,我也去了,其实人当时已经走了。按照医生的话说,头10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
昏倒5分钟内做急救,大概率抢回来,5到10分钟内,大概率植物人,过了10分钟, ......
现场没有人会急救,何况那天去医院的路上也堵车,就算不堵车,找舒马赫来办这事儿,也不是10分钟能搞定的。
那同事很年轻,30刚出头,老婆女儿也去了医院,当然还有他父母,从老家赶来,独子......
你说很难过,对他的家庭肯定很难过,天崩一样的难过。
但作为旁人,其实没情绪,那一年我已经过了35,心其实挺硬的。
在那之前,我见过类似的事情并不少。
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见过隔壁楼,有人爬在窗户上,我和同事在窗边抽烟,全程目睹。
我们俩全程目睹了一个人从上面到下面的经过,那时候还比较震撼,因为年轻。
后来这种事,隔几个月就在朋友圈里来一回,次数多了,人就麻木了。
一看见朋友圈里,点根蜡烛,某某某好朋友,如何如何,我就知道,就那事儿。
去年我还写过,昔日同寝室楼一哥们,在国外纵身一跃,上了全球头条。
后来带市场团队,见老板见多了,朋友圈里这种事儿,就更多。
码农嘛,想不开的还是很少的。
为什么说老板们这种事儿更多一些呢,因为他们牵扯比较复杂的资金链,压力的来源多,那想不开的,也就多。
当然这些其实和金融圈都不能比,金融圈通常不聊这些个话题,因为没意思。
我非常年轻的时候就见识过,某白人,全球TOP5毕业的,各种牛,前几天还在群里得瑟,他某天晚上如何如何。
就这样一个小伙儿,很年轻很年轻,自己吞了一颗花生米,......
你看到了,输了也不一定下海干活,也许下海,下着下着,下到海底,就不上来了。
你看着我的语态很轻松,是因为经历的实在太多。
你想嘛,战场上收尸的,那可不,慢慢的就麻木了么。
其实这个话题搁我自己身上,都想过很多遍。
我年轻的时候被查出来肿瘤,在没有确定良性之前,我也恐惧,难受,各种。
但其实没难受几天,人就恢复了,恢复干啥呢?自然是安排后事。
这就是战场上待久了的后遗症,人变得,有时候冷静的,都不正常。
就像上帝告诉你,还剩多久,人也不哭,也不闹,就默默的降低经济损失去了,或者说,挖掘剩余价值,看看还能在自己身上榨点什么出来。
即使那后来,有段时间我自己觉得自己也不大撑的住了。
那段时间我的事情太多了,投资的事情,带团队的事情,几乎在天上飞到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弄不清楚今夕是何夕,也弄不清楚自己究竟在何方。
那段时间就很密集的带小孩出去玩,其实想法也很简单。
我就是觉得万一自己那啥了,希望尽量少的留下遗憾,多陪陪孩子。
那时候带着他泡温泉,我就静静的在旁边看着他玩,我在想,希望有一天,他还记得我。
这就是心理准备已经做好了,当然,后来反而闲下来了,身体也变好了,最难的日子居然熬过去了,那你回头去想,似乎余生都是赠品。
我说这一切不是在抬高社会上的风险,你注意我一开始就区分了风险的性质。
前面这些,都叫做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高,不一定风险性质高。
说的难听点,上面这些无非是要钱不要命,那都是自找的。
这就是我们的标题,死有重于泰山,亦有轻于鸿毛。
这个泰山,鸿毛,都是相对于整个人类来讲,相对于自己的小家庭,当然都是泰山。
但是你放眼人类社会,我前面讲的所有的高风险,本质上,都是你为了利益,自己主动去承担的。
这个利益可以是个人利益,最大也不过是小家庭的利益,仅此而已。
所以站在人类社会的高度看,无论你冒了多大风险,走过多么艰难的道路,那都是鸿毛。
富贵险中求,你的每一份风险早已被命运定价。
但是,那些医护人员,包括冒险出勤的,他们如果中招了,那是重于泰山的。
因为他们是为了全人类,主动去迎接风险。
就像钟老,日前他团队派往伊拉克了,要去一个月,深入一线,帮助当地抗疫。
别说疫情,没有疫情的时候,通常公司也不乐意派员工去伊拉克。
如果要去,是要发放高额战地补贴的。
说穿了,每一份风险,都得买,这是企业里的规矩。
但是钟老,他们的勇,不是前者那种重赏之下的勇,而是人道主义的勇。
从风险性质上讲,这是最高贵的一份勇。
整个疫情期间,我们失去了很多医护人员,他们的死亡率不见得高于某些高风险,高收益的群体,但风险的性质,无比的高贵。
一块砖,再大,也是一块砖,一粒金,再小,也是一粒金。
性质,和等级是两码事。
因为,他们的风险,是为我们每一个人,所承受。
每一个人,无分人种,无分国界,我们人类中的每一个人,都欠他们这份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