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现在婚礼在白天举行,在当代在黄昏举行
门:古树
中国传统婚姻礼仪制度是古代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晚期,当时主要是“伏羲(伏羲)我的诗集”等“伏羲(伏羲)我的诗集”。
”,然后在夏商时期形成“亲迎于堂”,最后到周代形成完备的成文婚礼制度《礼记•昏义》,从而奠定了我国传统婚姻制度的基础。周代婚姻礼仪主要为“五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后来加上“亲迎”,从而形成完整的婚姻形式“六礼”。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虽然各个时期略有不同,然而其主要形式却延续了下来,一直到了近代民国时期还在沿用。
古代婚姻制度内容较多,其中关于婚姻礼仪形式繁琐,习俗讲究,尤其是针对帝王之家或者权贵官宦,对形式更是非常看重,因而都有着一套完整的礼仪和规定。我们就撷取其中的一项,也就是举办婚礼的时间略微谈谈。
古代的婚礼,叫“昏礼”并非“婚礼”,《礼记•昏义》:“昏礼者,礼之本也。”。为何叫“昏”?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因为举办婚礼是在黄昏,因而叫昏礼,直到后来才逐渐变成白天中午举办。
那么,为何要在黄昏举办婚礼?笔者看到有所谓的“达人”文章,不少穿凿附会,牵强编造,有的还有点道理,有的就纯属瞎诌。诸如有的认为是原始社会黄昏时抢亲的风俗延续,这就有点超乎想象。即便是原始社会,人们实行“群婚制”,大多需要你情我愿,否则会发生流血冲突,甚至部落战争;再者,既然是抢,何必在乎黄昏,白天晚上皆可,一定要说成黄昏再抢就有点臆想。
那么为何昏礼在黄昏举办呢?,其实这是和古人的阴阳五行学说有很大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伟大的朴素辩证唯物哲学,任何事物都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和转化,对立统一,相辅相成。诸如男为阳,女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白天为阳,晚上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山为阳,水为阴等等。
而作为婚礼,阴阳结合,当以阳气和阴气开始转换交融时为佳。古人认为日落时分,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因而此时举办婚礼是最佳时机。于是这就是昏礼的来历,正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婚”字:“《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看来虽然当时已经有了“婚”字,只是婚礼仍然叫昏礼,直到后来才发生变化。
黄昏举办婚礼的仪式,可以肯定的是一直到了唐代都在延续,这里有历史资料为证。在《唐会典》、《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等都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就以唐太宗嫁女为例说明。
不管唐太宗李世民是通过何种手段当上皇帝的,然而不能否定其一代英主的事实,唐太宗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唯才是举,从谏如流,贞观之治常被后人津津乐道。就拿嫁女来说,唐太宗并没有使用特权,而是遵照传统宗法制度而为。
《唐会要•卷六》记载,贞观五年(632年),太宗和长孙皇后之女长乐公主出嫁,因为是皇后之女,唐太宗便想给比长公主多一倍的嫁妆,然而魏征谏议不可逾越礼仪,“或可情有浅深,无容礼有踰越。”,于是唐太宗只好按照旧规矩,“赉钱四十万,绢五百疋。”作为嫁妆。
而作为唐太宗比较宠爱的城阳公主,也是长孙皇后之女,先后出嫁两次。第一次嫁给名臣杜如晦之子杜荷,结果因为牵扯到太子李承乾谋反,被斩首,于是又嫁给左奉承卫将军薛瓘。由于有前车之鉴,唐太宗在嫁女的时候,请人卜筮,希望能够让自己女儿幸福美满。
《新唐书•列传•卷八》记载:“初,主之婚,帝使卜之,繇曰:‘二火皆食,始同荣,末同戚,请昼昏则吉。’,马周谏曰:‘朝谒以朝,思相戒也;讲习以昼,思相成也;燕饮以昃,思相欢也;婚合以夜,思相亲也。故上下有成,内外有亲,动息有时,吉凶有仪。今先乱其始,不可为也。夫卜所以决疑,若黩礼慢先,圣人所不用。’,帝乃止。”。
卜筮的结果,薛瓘和城阳公主都是火命,可以同享富贵,却不能共患难,为了禳灾,建议在白天而不是黄昏举行婚礼。而宰相马周则劝谏:在朝廷处理公务,选择早上,是为了革除不良观点;白天学习讲解,是为了有所成果;聚餐则在日落之后,是尽情欢乐;而婚礼结合在夜晚,是表达相亲相爱的时刻;因而一切都有定式,不能乱了章法,况且卜筮虽然是为了决断疑虑,可是轻率地改变礼法怠慢祖先,古代圣贤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城阳公主的婚礼依然按照“昏礼”在黄昏进行。
城阳公主嫁过去后,接连生了三个儿子。之后因为城阳公主巫蛊事发(史料未详细记载),薛瓘被贬为房州刺史,夫妻二人最后死在房州。而唐高宗和城阳公主一母同胞,兄妹情深,不但让城阳公主陪葬昭陵,还将自己和武则天的爱女太平公主嫁给城阳公主的幼子薛绍。后来城阳公主三个儿子因参与琅琊王李冲造反,举兵讨伐武则天,结果事败长子薛顗被杀,薛绍被杖责一百,饿死狱中,于是太平公主又嫁给武则天的堂侄武攸暨。
不管城阳公主命运如何,从唐代的史料来看,婚礼举办一直在黄昏,并且还在沿用“昏礼”。而且古人由于结婚前男女并未谋面,黄昏举办婚礼,然后众亲朋嬉闹调笑,促进二人了解,于是“闹洞房”也顺理成章,久而久之也成了习俗。
2020/1/15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