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七寸是多大】刚刚,歼8之父、航空界唯一两院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800万!

“没有飞机,我们到处受欺负!”7岁的时候,日军的飞机被轰炸,他和邻居四处逃窜,流着热血把少年投入航空工程,青年们突破了中国自己的飞机机动能力设计,开创了壮年我国歼击机有无有的历史。

他主持设计我国歼8和歼8Ⅱ型战斗机,由此,歼8系列飞机作为我军20世纪的主战装备,服役近半个世纪。他就是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航空界唯一的两院院士顾诵芬。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交通大学航空系(今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1951届校友顾诵芬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顾诵芬,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系(1956年随交通大学主体内迁西安,今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抓住初级教练机失速尾旋特点,通过计算机翼环量分布,从优选择了机翼布局;消化吸收国外机种的技术,利用国内条件,创立超音速飞机气动设计程序和计算方法;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的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诵芬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门第,祖父顾元昌在书法上颇有造诣。父亲顾廷龙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图书馆事业家。大家以为顾诵芬长大后一定会继承父亲的事业,致力于弘扬传承中华文化。然而,一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在中国国土上狂轰滥炸,躲在桌子底下的顾诵芬暗下决心,“如果没有飞机,我们国家将来还是要受人欺负,我长大要设计飞机,保卫祖国。”

高中毕业后,立志航空报国的顾诵芬报考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三所大学的航空系,结果全都录取了。但当时,他那17岁的哥哥因得了伤寒去世,母亲舍不得顾诵芬远离,顾诵芬最终选择留在上海,入读交通大学航空系。1951年,他从交通大学航空系毕业,1954年起,他先后承担歼教1型和歼教6型喷气式教练机的气动设计工作,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抓住初级教练机失速尾旋特点,通过计算机翼环量分布,从优选择了机翼布局。

1964年,顾诵芬开始领导歼8飞机的气动设计工作,并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1969年7月5日,歼8完成首飞。虽然首飞成功,但在跨音速飞行试验中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用飞行员的话说,就像一辆破公共汽车,开到了不平坦的马路上。对于引起振动的原因,专家们看法不一。当时,试飞员鹿鸣东的一句话令顾诵芬大受震动——“你们就大胆试,需要我怎么飞,我就怎么飞。”“试飞员可以为了祖国的战机献身生命,科学家为什么不可以?”顾诵芬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亲自上天观察歼8飞机,找出问题所在。

据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天回忆,由于顾诵芬的另一位师长——歼8飞机首任总设计师黄志千不久前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顾诵芬的爱人江泽菲曾和他约定:不再乘坐飞机。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顾诵芬可以无畏生死考验。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他说服领导、瞒着家人,三上云霄。在7000米的高空,顾诵芬举着望远镜细细观察,用照相机拍摄飞机的动态,他还创新性提出在歼8飞机后机身和尾翼上贴毛线条,把毛线条的流动情况详细地记录下来,以判断产生振动的原因。“办法总比困难多,这话到啥时候都没错。”通过顾诵芬的仔细观察,他们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通过改进相关技术,加装了整流罩,解决了歼8跨音速飞行时的抖振问题。

1976年,他开始参与歼8Ⅰ型飞机的设计工作,1985年正式定型。1981年,他又任歼8Ⅱ飞机的总设计师,1984年6月,歼8Ⅱ飞机试飞成功,不久投入生产。由于对歼8系列飞机的重大贡献,顾诵芬被誉为“歼8之父”。1987年,顾诵芬被任命为首届“863”计划航天高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1988年起,他领导飞机主动控制技术研究,在国内首次实现不稳定飞机的飞行。1990年起,领导高性能远景飞机的概念研究。1990年8月,代表航空研究院与苏联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探讨两国在先进飞机的概念研究中进行合作的可能性。1991年3月签定了协议,开始了中俄在航空科技领域的合作。1991年,顾诵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顾诵芬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一代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的事业轨迹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轨迹完美重合。新中国的航空工业至今走过了近70年的风雨历程,顾诵芬也为此孜孜以求、不懈奋斗了数十个春秋。他说,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最钟爱的航空工业,将自己对国家、对航空事业的忠诚写在蓝天之上,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他感恩国家给了他成就事业的舞台,让他可以心无旁骛,潜心钻研航空科技,即便是在退休之后,他还一直在思考航空工业到底要如何突破“卡脖子”的关键专业和技术问题。他说,做科研首先要想着国家,这简单而质朴的初心,就是他一生幸福的源泉。

延伸阅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正式设立,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每年获奖者不超过两名。截至2020年,共有35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根据《关于调整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标准的通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位获奖者奖金金额为800万元/人,全部属获奖人个人所得。

关注“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关于国家首批985、211,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西安交通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人民日报、光明网、经点科学、西安交通大学官网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