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是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南段的云梦九江,是中国第三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古代享有“八百里洞庭湖”的美誉。
千百年来,洞庭湖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致、洞庭湖美丽的传说、洞庭湖畔承载着深厚人文记忆的岳阳楼,无不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和足迹。洞庭湖潋滟的波光与壮丽的景色、恢宏的气势与浪漫的柔情也激发起诗人的才思,他们抑或泛舟洞庭,抑或登上岳阳楼鸟瞰洞庭,抑或抒发他们的文人情怀。
寄情洞庭湖光山色的诗人,总是用自己的才情与诗意去点染洞庭湖的风景,还记得“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吗?它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洞庭湖写下的,那平静的洞庭湖面,明净、澄澈的洞庭秋月,湖中的君山,都给诗人刘禹锡留下了无比美好的印象,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元代一位名叫唐珙的诗人乘船经过洞庭湖时,看到这样的壮美景象后,感慨不已,这景象甚至让他联想到了许多与洞庭湖有关的美好神话传说。于是唐珙写下了:“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千古名句。
1166年中秋时节,南宋词人张孝祥在广西任上被贬谪,他带着自己可能永远实现不了的一腔壮志,从水路回家,途经洞庭湖。
中秋时节的洞庭湖,风平浪静,明亮皎洁的月光与清澈明净的湖水交相辉映,这明月阔水,与张孝祥的精神世界一拍即合。词人一时间宠辱皆忘,欣欣然泛舟于湖面之上。在这样的情景下,张孝祥写下了一首《念奴娇》的词作。这首词一经传唱,便好评如潮,被誉为“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最为世所称颂”。
这首《念奴娇》是张孝祥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古往今来无数洞庭湖旅途寄怀之作中的精品佳作,清末词学评论家王闿运称张孝祥的这首词:“飘飘然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在王闿运眼中,张孝祥的这首词甚至比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有意境。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原词如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为什么张孝祥的这首词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这还得从词作的内容说起。只有走进词中,结合词境和词人的心境,才能最大程度地一探这首词的艺术境界。
在词的上片,张孝祥描绘了一幅动中有静的洞庭秋色图画,为词的下片自白胸臆蓄足了情势。这首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因听信谗言,张孝祥被罢职,他从桂林北归,途中过洞庭湖。
时近中秋,由于无风,洞庭湖和青草湖也就无浪,成为波澜不兴的“玉鉴”和“琼田”。青草湖在古时北有沙洲与洞庭湖相隔,水涨时北通洞庭。在古代诗文中,洞庭湖与青草湖常常连用。前文提到的元代诗人唐珙写的那首诗,题目就叫《题龙阳县青草湖》。
“洞庭青草,近中秋”,开篇七字点明时间地点:洞庭,中秋。接下来的“更无一点风色”一句,词人笔锋一转,开始写景,干净利落毫不拖沓。
首先,词人用“更无一点风色”为全词所描写的情境定下了基调:一个宁静的洞庭月夜。词人用“无一点”来形容风,一方面写出了湖面的宁静,另一方面,“一点”与“风色”呼应,化触觉的风为视觉的色,在宁静之中突出了晶莹透明的视觉感受。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此句人和物在大小上形成强烈对比。描写湖面时,词人用“玉”、“琼”突出湖水之透彻洁净,用“鉴”、“田”突出湖面的平静,与前文“无风”呼应,而“三万顷”则着力描绘洞庭湖的辽阔浩渺。
在这浩渺的湖面上,只有词人的一叶小舟。此处“一叶”突显其舟之小。但就是这小小的一点给广阔的画面赋予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自然因此成为有意味的自然,成为有情有义和可沟通的对象,成为人的精神世界的某种慰藉。
接下来,词人直笔描绘了洞庭月夜的美丽:“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光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像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前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尤其是“表里俱澄澈”一句,可谓是全词的主旨所在,洞庭秋色美就美在“澄澈”二字上。这是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展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行。
“表里”二字,词人着重渲染了洞庭湖的湖水,前面两则着重句描写素月与明河都是为衬托湖水,所以第三句直写水光,表里二字从空中写至湖面,以至湖水深处。将这三句连贯起来,就会发现原来词人一气呵成为我们描绘这样的洞庭湖夜景:
洞庭湖面,正是中秋已近,浩瀚水面如明镜,美玉般清澈明净,作者这一叶小舟,点缀于浩森水面之上,仿佛与整个湖水融为一体。此时,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水面没有一丝风儿,月光明亮,照彻湖面,星光,月光,水中天上交相辉映。
这是一幅大自然至臻至美的图景,它表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什么是“空灵”呢?南宋学者严羽用这样一段话做了解释:“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
通俗地说,这种镜花水月的境界,就是空灵的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空灵有很高的评价,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的理论中都有对这种境界的描述。尤其是中国绘画,讲究对空白的运用,置空作虚,使画中气韵自由往来,达到“空兮灵兮,元气氤氲”的空灵境界。而这种空灵在自然美景中常表现为秋夜、月光、澄澈的水等等一系列的事物。
在张孝祥的这首词中,星光,月光,水光在与张孝祥的洞庭湖之行中,在这样一个时空中融为一体。词人一路行来,风尘仆仆,忧愤满怀,突遇如此清朗的夜色,这不禁让词人沉浸在洞庭湖水天一色的美景中,词人的心灵得到安宁和升华,尘世的烦恼也暂时被安放在了一边,于是他发出了对洞庭湖美景的赞叹。
而这种美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是词人内心世界的折射。月光洒在微波荡漾的洞庭湖湖面上,词人悠悠然地泛舟湖上,他被这天地间的星光,月光,水光萦绕着,这不就是空灵的境界吗?
上片最后两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大意是说: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在词人眼中,洞庭湖是如此的澄澈明净,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
这难说的妙处是词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物默契融合的美妙体验。这种美妙的体验是任何美妙的语言和文字都无法描摹的、无法传达的,是只能用心去慢慢体会的。
词人在上片描绘出一片“难与君说”的奇美景象,并非只立意于赞美洞庭湖美景,而旨在借洞庭湖美景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正是借景抒情的妙处。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之意,是词人的内心写照,词作以纵横的辞气将词人磊落的襟怀与洞庭湖秋夜澄澈明净的美景贴切的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词人此番来到洞庭,并非是闲情逸致的游山玩水,而是被罢职北归。岭表是五岭以外的遥远地区,古来便是迁谪之地,这里指广西桂林。
此前的乾道元年(1165),张孝祥又一次被弹劾,转往桂林任广南西路经略抚使。第二年六月又遭罢免。因此,张孝祥在广西的时间约一年,也就是“岭表经年”。在桂林的日子里,张孝祥虽然仕途失意,但仍然恪尽职守。据史料记载,他在广西期间“治有声绩”。
张孝祥政绩卓然,却仍然因为主战的立场遭到排挤,被罢免官职,内心无疑是极其孤愤的,因此说“孤光自照”。俗话说“字如其人”,这一“孤”字,如见其人,将张孝祥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他不计个人得失荣辱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肝胆皆冰雪”,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一个“皆”字,将词人满怀的问心无愧和盘托出,而且与上片中“表里俱澄澈”的“俱”字相衬相托,足见“寓诗人句法”的说法不虚。奇思妙语中,词人的磊落光明之气破空而来。时人曾评论“张于湖有英姿奇气”,这副身正心清的如冰雪一样的襟怀,正是词人英姿奇气的自信根源。
词人一直以来都正直不阿,忠肝义胆,却被小人进谗言,被罢免。这个时候他所坚守的人生信念让他感受到了冷意,这种冷意是发自内心的。
接下来,词人写到“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大意是说:而此刻的我,身着单薄衣衫,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一个“冷”字,既是词人从炎热的领表之地一路往北,衣衫单薄的客观表述,也是头发渐少、年华蹉跎、不能建功立业的心境的物化体现。一个“稳”字,又峰回路转,显出词人的旷达。
尤其是“短发萧骚襟袖冷”一句,曲折幽深地表达出了他内心的冷傲以及寒意。其实不难看出:这一句词也透露出了词人的些许失望和难过,但是这种失望和难过又不足以动摇他内心的坚持,不足以撼动他的人生。所以词人虽历经沧桑世事,但在这秋天的夜晚,仍然能够稳稳地泛舟在浩渺的湖面上。
所以这两句不仅表达出词人安稳地泛舟于浩渺的洞庭湖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的心态,又表达出词人藐视谗言,坚定地秉持内心理想,享受当下湖湘胜景的喜悦。
不但如此,词人还有更加雄伟的气魄:“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的高潮。在一气呵成中凸显出张孝祥豪放的词风,这三句也被后来的词人推崇赞赏。
“尽吸西江”,是说吸尽西江的水以为酒,西江指的是西来的长江;“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北斗指的是北斗星。这里暗用了《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意思,使诗人的自我形象极其宏伟;“万象为宾客”,是说天地间的自然万物。
这几句是词人大胆的想象,词人设想自己作主人,请自然万物作宾客,陪伴词人纵情豪饮。西江不可谓不大,北斗不可谓不远,一个“尽”字,一个“细”字,将词人营造虚幻之境的从容不迫表现得淋漓尽致,令读者感受到浪漫雄奇的艺术魅力。
这三句也集中体现了豪放词的特点,而正是因为词人以博大的心胸接纳了世间万物,便从那一点冷意中走了出来,得到了内心的释然。试想一下,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该是有多么的自信满满,该是有多么的正义凛然。
张孝祥是一位天才横溢的词人,杨万里曾说他“当其得意,诗酒淋漓,醉墨纵横,思飘月外”,这句“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便是“思飘月外”之笔。所谓“天地万物,皆备于我”的自信,不过如是。
词的最后两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大意是说: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词义在“今夕”与“何夕”形成的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中曲终阕尽。词人敲打着船舷,独自放声啸唱,词人兴之所至,激昂之气显露,便有“扣舷”、“独啸”的即兴之举。这不仅在艺术上为整幅画面增添了余音绕梁的声音之美,更成功地将此前的景物、心境描绘都归于“不知今夕何夕”的清风朗月中。
张孝祥在中秋节即将到来的一个月夜途经洞庭湖,当他乘船行驶在水波浩渺的湖面时,星光、月光、水光交相辉映,他把自己投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境也是透明的,他觉得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看到这美轮美奂的自然美景,词人心旌摇曳,抑制不住地以洞庭湖的主人自居起来,他邀请自然万物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
这首词在情景交融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天光水色,物境心境,光明澄澈,洁白晶莹,昨日今夕,全都谐美地融会在一起。张孝祥的这首洞庭湖之作《念奴娇》,豪放旷达的词人形象与出神入化的词意跃然纸上,读来给人以美的感受与人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