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白马寺在哪个省】探访中国第一古刹河南白马寺,到底有怎样的神圣传说?

河南白马寺成立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的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修建的第一座寺院,被称为中国佛教的“朝廷”和“石原”。

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另外,安徽、青海、江西以及山西等地,也有“白马寺”。

白马寺这个名字,不见于东汉时文献,也不见于曹魏时文献。它最早见之于西晋时僧人竺法护的译经记中。说是,竺法护曾于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四月,在洛阳白马寺译《文殊师利净律经》;十二月译出《魔逆经》;永熙元年(公元290年)在洛阳白马寺译出《正法华经》。就是说白马寺之名见于古代文献,距白马寺的最初创建(公元68年)已经是二百年以上了。

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 井仍依稀可见。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

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

中轴线起始点的山门,是三座拱形的大门,门顶为歇山式顶,外八字墙前左右分立着一对石马。进入寺院后第一殿为天王殿,殿内置有泥塑的四大天王、弥勒、韦驮像。其后是大佛殿,大佛殿是寺内的主殿,殿的台基高约1米,东西面阔五间,南北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正脊中央陶塑“佛光普照”四个大字。殿内置有释迦牟尼及迦叶、阿难、文殊、普贤等塑像,还悬挂有一口大钟,重达2500公斤,是明嘉靖年间的遗物。

第三殿是大雄宝殿,殿内有如来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佛像,面南而坐,十八罗汉像分坐东西两侧,所有的塑像造型生动,彩绘优美,是元朝留下来的绘画佳作;大殿的内壁上有木雕的佛龛,供奉着壁佛5000多尊。

第四殿是接引殿,绕过竹丛就可登上清凉台。台的四周用青砖垒砌,台上古柏苍郁,殿堂相接,昆卢阁矗立在正中,东西两殿中雕塑着摄摩腾和竺法兰两高僧的佛像,他们圆寂后葬在山门内的两侧,墓冢一直保存到今天天还可见到。

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在中国佛教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给予了极大的重视,1952~1973年曾进行了几次大规模修葺,现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游览胜地。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