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中秋节来源】中秋节的由来

“人很久了,希望是千里迢迢的风筝。”这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农历8月15日写的美丽的憧憬。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可人们很少知道,人类最早的中秋节可不是八月十五。

中秋节赏月的习俗来源于上古先民对月亮的崇拜。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

古人把节气都分为三候,秋分的三候是: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等待着来年的雨季到来。

由此可见,中秋节始于秋分节气,这与我国上古先民的生产、生活是分不开的。中国人常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阳即天、男、生;所谓阴即地、女、藏。所以,今天我国中原地区,河北石家庄一代还存在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女即阴即月,男即阳即火。这完全符合我国道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我们可以这样猜想,在上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力还不发达,我国先民对火的使用仍不熟练。秋分日到来,惊雷收、天渐凉、夜渐长。白昼变短,天气越来越冷,男人们无法长时间在野外狩猎。而这时整个氏族公社的温饱都要靠女人之前采集储藏的野果、野菜和部分天然火来维持。所以《易经》坤卦第一爻中说履霜坚冰至,女人们在秋分这天祭拜月神,祈求上天不要让秋分后的天气过于寒冷,可以平安地度过接下来的寒冬。也期望着明年春分日的到来,春暖花开,全体氏族能尽快投入到生产劳动当中去,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努力奋斗。这充分说明了我华夏先民在远古时期便掌握了大自然的规律,并运用到生产劳动之中,也体现了华夏先民的无比智慧。

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据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很流行。

到了唐朝,人们才正式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出现了明皇游月宫等一系列的民间传说。北宋起,中秋节开始盛行于全国,因此才有了开篇的千里共婵娟。时光荏苒,明清时期的中秋节便有了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在继承了赏月拜月的上古习俗外,还增添了很多现今社会继承下来的习俗。《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国人的智慧体现在历代华夏儿女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将其熟练地运用于生产生活之中,并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在后世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升华,不断传承、不断发展。这种文化不是宗教的固态思维,也不是种族血统的优越感,而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历史唯物主义智慧在人类发展中的实践,是历代中国人理解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规范自然规律的智慧。

月满中华福满天,

乾坤斗转心相连。

不为山河染陈俗,

只叫日月换新颜。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