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解法”意味着各卦史的解释必须符合四项原则,是杨吉德在理学史上首创的,希望专家学者的斧头是正确的。
)本文讲学习《周易》四步法的第二步:筮卦卦象的一贯性规则。
卦象的基本内容有六位、阴阳、上下、内外、动静,是周易卦象的构成要素,一些其它的说法要甄别对待。传统解易系统性的卦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序卦传》所言: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
这种解卦法是根据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而形成的思路,完全掩盖了卦辞思想内涵,是不可取的。
二是用八卦之象解易,主要受象辞的影响。其实象辞如“云雷,屯”、“山下出泉,蒙”等是讲六爻卦的组合,八卦上云下雷,组合为屯卦;八卦上山下水,组合为蒙卦。一个是指明卦的组成;再者指出六爻卦是从八卦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解卦辞的功能。所以用这两种卦象体系解卦难免捉襟见肘、漏洞百出。
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写出一篇篇政治策论,万万不能让商纣王发现,是最简单的道理。大商文化发达,这么多文化大家,怎么写才能不被识破呢?这就合理地推导出一个假设:文王写《周易》的卦象规则与可见的八卦之象、六十四卦的排列之序完全不同,不会被道外之人识破的。
《周易》共三十二组卦,如《乾》卦全阳,《坤》卦与之相反,六爻全阴,《乾》《坤》为一组卦;《屯》卦倒过来变成了《蒙》卦,《屯》《蒙》为一组卦。唐代的孔颖达称之为:“非覆即变”。学易的对六十四卦的前两卦《乾》《坤》和后两卦《既济》《未济》都很感兴趣,排在最前一对卦和最后一对卦肯定有说法,并想象出很多大道理,其实大家想偏了。这两组卦是周易卦象的大宗卦,前面体现的是阴阳之道,后面体现的是六位正反之理,中间的六十卦是这两大卦象的具体体现。
下面从文王写卦爻辞的思路,谈卦象规则。因为这是我的独创,和传统理论没有衔接,所以有些难度,需要读者自己把相同类型的卦找出来,反复体味。
第一步是把六十四卦分门别类。一个是八卦的复卦类;一个是根据阴阳爻数量的不同,分成三个类别;一个是在《既济》《未济》卦(六位全正和六位全反)的基础上因变爻形成的反差而产生的卦类。这样六十四卦共分为六个系列:
一、八卦的复卦,共有八个卦。如《乾》卦、《离》卦。
二、一爻五爻组合的卦,阴阳同理,共有六对十二个卦。如《师》《比》,《小畜》《履》卦。
三、相连的二爻和四爻组合的卦,阴阳同理,共六对十二个卦。如《临》《观》,《无妄》《大畜》卦。
四、相连的三爻和三爻组合的卦,阴阳同理,共三对六个卦。如《泰》《否》。
五、《既济》《未济》系列卦(一),《既济》卦和《未济》卦每变一个爻,形成一个指事点,产生一个不同的卦义,共七对十四个卦。如《既济》初爻变为《蹇》卦;《未济》上爻变为《解》卦。
六、《既济》《未济》系列卦(二),其每变相连的二个爻,形成一个卦,共六对十二个卦。如既济卦初爻、二爻变为《井》,未济卦五爻、上爻变为《困》。
这六个卦象系列排好队,数一下,正好是六十四个卦。每个系列按照大体相同的规则去理解,卦象体系就简洁明了了。
第二步,怎么来区别每一个卦的特点呢?必须要找到文王时代的思维特色才能确定,我们应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用逻辑学上的“思维结构的定势作用”理论讲,同一时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往往用大致相同的思维方式。造字法是商代末期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东汉许慎称之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对周易卦象的理解和造字法思维方式大体也是相通的,即趋向于指事和会意。一爻五爻卦的一爻,就是对所在之爻位的指事;既济、未济卦中某一变化之爻所在的爻位,就是所指事的内容。
如一爻五爻系列的《谦》卦,九三独阳,指事三爻位的武力,表示与战争有关。《既济》系列的《屯》卦,五个爻位正,六三独反,也与战争有关。九三威武,有攻敌之象;六三柔弱,要守而勿攻。这就是“指事”思维。
如临卦,二阳爻在四阴之下,取领导莅临百姓之中,这就是“会意”思维。
我们掌握了理解周易卦象的思维方式,再按照这六个系列分别解释,眉目就清晰了。当然要把卦象和卦辞完全融合,还差着一步。比如临卦,可以有两个解释方法:一个视角是四个阴爻在上,为小人得势,我们用现代的话就可以编写卦辞,叫“小人猖狂”;一个视角是二个阳爻在下,为阳被阴欺,我们可以写卦辞为“卧虎藏龙”。而为什么周文王在卦辞中写作“临”呢?有什么思维规律呢?而且还写了“元亨利贞”,又表达了哪些重大的主观取向呢?这个问题将在学习周易第四步中论述。
我这个卦象体系是最简单又最完整的,没有零碎,六十四个卦排好队,分好列,谁应该站在哪里看得一清二楚。可能读者会发现我为什么经常举《程传》、《本义》的解易例子进行批判,是因为他们使用的卦象不太复杂,思想水平又高,影响面又大,批判也能说到点子上。其实解易最细致的是明代的来知德,逢字必解,干活认真,很让人佩服。但他发明了一大堆卦象,就像一个拧螺丝的装配工,准备了一套扳手,哪个合适就用哪个,随意性太大,至于螺丝拧上起不起作用,他就不管了,所以没有批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