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之一,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之一。
历史提供我们拥有南沙的铁证。中国南海疆域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是中国人民发现、认识、命名南海诸岛历史发展的结果。
汉称“涨海崎头”
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中国人民已经开始了在南海的航行和生产活动。东汉杨孚《异物志》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缴外大舟,锢以铁叶,值之多拔。”三国时期万震著《南州异物志》记录了从马来半岛到中国的航程,其载:“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这两条史料的记述十分一致,其中“崎头”是我国古人对礁屿和浅滩的称呼;而“涨海”即我国古代对南海最早的称谓;“涨海崎头”指南海诸岛的礁滩。唐呼“焦山象石”
至隋唐两代,“焦石山”和“象石”两地名的出现,表明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范围已经达到了西沙群岛。《隋书》记载,公元607年,“(常)骏等自南海郡乘舟,昼夜二旬,每值便风,至焦石山,而过东南,泊陵伽钵拔多洲,西与林邑相对,上有神祠焉。”其中记载“焦石山”即礁石,从航程来看确指西沙群岛。
宋谓“长沙石塘”
从宋代到清代,南海诸岛的地名具有以下特点:
1.名称繁多。出现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或万里石塘、千里长沙等若干名称。
2.地名相对集中。基本上采用了石塘和长沙命名各群岛,表明人们对南海诸岛的认识趋向一致。从航线的记载考证,宋代史籍中的长沙多指今西沙群岛,而石塘多指今南沙群岛。
3.文献图籍记载频率高。
元代已经开始将南海诸岛区分为四个岛群。《岛夷志略》中明确记述南海包括今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诸群岛在内。
民国标“U”形线
1948年2月,中华民国政府的内政部公布了《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其附图即《南海诸岛位置图》,该图所标示的南海诸岛名称、11条断续线成为规范。在1948年中国政府标绘“u”形断续线之时,不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此提出异议,而且多数国家在各自地图的标绘上沿用了南海断续线的标示方法,反映出各国对中国在南海主权地位的承认。
让更多人认识南海
中国同南海周边国家发生摩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有美国驻军的菲律宾第一次对南海提出了主权要求,此前两年,联合国亚洲暨远东经济委员会的一份勘测报告显示,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随后伴随着各国、各种机构的数据面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相信这里将是“第二个波斯湾”。
周边国家为何在南海动作频繁?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航运通道、丰富油气、矿产等非生物资源资源和渔业等生物资源都让诸国跃跃欲试,对这里的战略和资源价值的认知程度越高,摩擦和冲突就不断升级。在这些国家的主导下,南海一带正成为国际大型财团和跨国石油巨头角力的要地。
1982年通过、1994年开始实行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中的“以陆定海”原则和“200海里为半径的专属经济区”规定,将世界各国对海洋的认知和争夺提高到新的层面——海洋意味着经济的未来,纵使海洋主权维护成本极高、需要持续的大规模投入。(秘闻)
延伸阅读:田晓菲:《金瓶梅》让我们懂得理解和慈悲
关注书房记公众号:shufangji2013
点击下方订阅,订阅↓↓↓书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