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门语1-6年级文言文及注释《守株待兔》课古文学习方法
《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本文出自:韩非的《韩非子》中《五蠹》
韩非:(约前280一前233)战国时期韩国新郑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出身韩国贵族。师从荀子。《韩非子》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五蠹》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代表作。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在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推理切中要害。(韩国:相当于现在的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这块区域)。
寓言:寓言一般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许多道理。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要做《守株待兔》中的(宋人),也不要做《南辕北辙》这则寓言中那个(去楚国)的人。其实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如课外读一读中《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里面就写了不少,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发人深省的道理。
认字:
待(dài)宋(sòng)释(shì)冀(jì)蠹(dù)
认词:
等待 宋国 释放 希冀 守护 一株 耕地 接触 头颈 其他
注释:
耕:耕田的人。
耕者:指农民。
株:露在地面上树木的根和茎。
触:撞到。
走:跑。
折:折断。
因:于是,就。
释:放,放下。
耒(lěi):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形状像木叉,就是犁耙。
冀:希望。
复:又,再。
得:得到。
为:被,表被动。
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身:自己。
为:被。
政:政策。
治:管理。
以:用。
欲:想要。
身:自己。
者:……的人。
几个“而”的意思:
第一个“而”:折颈而死:表示承接。
第二个“而”:因释其耒而守株:表示因果关系。
第三个“而”:表示转折。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二、如何学习古文:以《守株待兔》这篇寓言为例来讲解:
一、朗读测试并做标记。(带着目的,问题去读)
①朗读课文共( )句话,我读了( )遍,能做到(正确通顺流利)地朗读。
②边读边在课文中圈生字,画生词,不明白的画上“?”。
二、概括(读后再想,用简要的文字概括下这个古文讲的是什么大概意思)
本文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写的是一只兔子偶然撞死在田边的_____,一个农夫捡到了,从此就放下锄头整天_____,希望再有兔子撞死,可是他__________,田地也荒芜了。
三、找生字词(不会认的字(查字典注意读),不理解的词(查字典解释含义))
①读词语,不会读的在旁边做上标记。
如:守株待兔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②认生字,在上面注上拼音。
如:宋耕释冀
四、理解(会断句会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及结局)
①借助注释,对一段句子的意思去理解译文。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因释其未而守株,冀复得兔。
②根据句子的意思,试着用“/”给句子断句.
如:文中:因释其来而守株。
③这个故事的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把相关的句子写下来。
五、整理古文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及常考的题型(以备练习考试用)
A、生字词
1.多音字:为wéi(为人)wèi(为什么)
2.字义:①株:露在地面上的树的根和茎。②走:跑。③折:折断。
④因:于是。⑤释:放下。⑥来: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⑦冀:希望。③复:再,又。⑨身:自己。
B、了解作者
韩非(约前280一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出身韩国贵族。师从荀子。
《韩非子》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五蠹》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代表作。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在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推理切中要害。
C、古文分析(告诉我们的道理)
《守株待兔》改编自《韩非子》中一文,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D、古文今译
有一个宋人在田里耕作。田中有一个树桩。一只兔子奔跑时撞在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这个宋人便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再捡到撞死的兔子。兔子(当然)不可能再得到,他自己反倒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
六、举一反三去搜集同类型相关的古文寓言,把你从寓言中所知道的故事讲给其它人听,能大致把故事内容依靠自已组织好语言口述出来。
每一是古文要搞清楚:文中的主人翁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是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举例一:古文:《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使:让。
必:一定,必须,总是。
南郭:复姓。
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请:请求,要求。
为:给,替。
说:同“悦”,对......感到高兴。
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廪:粮食。食:供养。
以:用,拿。
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或遂。
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逃:逃跑。
立:继承王位。
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如今的笙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读后所想:
主人翁是个什么样的人? 南郭先生是一个不学无术、自欺欺人、靠蒙骗混饭吃的人。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口述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三百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三百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pǐ)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三百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三百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mí)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他认为三百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好听。于是齐湣王颁布了一道命令,要这三百个人好好练习,他将让他们一个个地吹竽给他听。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举例二:古文:《画蛇添足》
楚有祠(cí)者,赐其舍人卮(zhī)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5.画地:在地面上画。
6.引:拿,举。
7.固:本来,原来。
8.子: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为:给。
13.足:画脚。
14.者:……的人。
15.终:最终、最后。
16.亡:丢失,失去。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议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恐怕不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那么)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吧,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这时他)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就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那壶酒。
读后所想: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不要多此一举,更不要盲目乐观,否则很可能得不偿失甚至招致失败。
口述故事: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喝。参加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得有余。这一壶酒到底怎么分呢?
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这壶酒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画蛇添足插图想:他们画得真慢。又想显示自己的本领,他洋洋得意地说: "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吗?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举例三:古文:《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
大行(háng):大:宽大。行:道路。大行:宽阔的道路。
方:正在。
北:面向北方。
持其驾:驾着他的车。
之:动词,到……去。
楚:楚国,在魏国的南面。
将:又。
奚:为何。
用:费用,钱财。
御:驾驭车马。
者:…的人。
御者善:车夫驾车的技术高超。
此数者:这几个条件。
耳:语气词,而已,罢了。
译文:
我今天来上朝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好。’我说:‘你的马虽然很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好,就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读后所想: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如:你想要学习成绩好却又不努力不花功夫去学去练一心只想玩,那岂非南辕北辙?
《守株待兔》应试练习:
1、这则寓言中的宋国人被大家嘲笑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每天都在勤勤恳恳地劳动,不知道投机取巧。
B.他把一个偶然发生的现象当成了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C.他不好好劳动,幻想凭运气过好日子。
D.他既没有得到兔子,又荒废了自己的田地。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对应字的意思。
A、兔走触株:走-( ) B、因释其耒:释-( )
C、冀复得兔:冀-( ) D、治当世之民:治-( )
E、兔走触株:株-( ) F、冀复得兔:冀-( )
G、因释其耒而守株:耒-(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欲以先王之政
A.入水求之 B.反归取之 C.物外之趣 D.置之其座
例句: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兔不可复得
4、翻译下列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译文:
5、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6、这篇古文寓言的寓意?
7、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________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