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定理》是高中物理学的重要章节,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动量定理是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使物体的动量发生改变。它的适用范围很广,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系统;不仅适用于恒力情形,也适用于变力情形,尤其在解决作用时间短、作用力大小随时间变化的打击、 碰撞等问题时,要比牛顿定律方便得多。
1.动量定理
⑴内容: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
⑵公式:I =P’-P或Ft =mv’-mv=ΔP
2.动量定理的意义
⑴动量定理表明冲量是使物体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冲量是物体动量变化的量度。这里所说的冲量必须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
⑵动量定理给出了冲量(过程量)和动量变化(状态量)间的互求关系
⑶实际上现代物理学把力定义为物体动量的变化率 ∑ F = △P╱△t(这也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动量形式)
⑷动量定理的表达式是矢量式。在一维的情况下,各个矢量必须以同一个规定的方向决定其正负
3.动量定理的特点
⑴矢量性:合外力的冲量∑F·Δt与动量的变化量Δp均为矢量,规定正方向后,在一条直线上矢量运算变为代数运算;
⑵相等性:物体在时间Δt内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在这段时间Δt内动量的变化量;因而可以互求;
⑶独立性:某方向的冲量只改变该方向上物体的动量;
⑷广泛性: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力,而且也适用于随时间而变化的力.对于变力,动量定理中的力F应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不仅适用于单个物体,而且也适用于物体系统.
4.动量定理适用范围
⑴动量定理只在惯性系中成立。
⑵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力,也适用于变力。
⑶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⑷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宏观低速物体,也适用于微观现象和变速运动问题。
5.动量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⑴确定研究对象。
⑵抓住物体的初末两状态,并确定相应的动量。
⑶分析受力,确定合外力及作用时间。
⑷规定正方向,进而确定各量的正负。
⑸根据动量定理列方程求解。
动量定理是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使物体的动量发生改变,适用的范围很广,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系;它不仅适用于恒力情形,而且也适用于变力情形,尤其在解决作用时间短、作用力大小随时间变化的打击、碰撞等问题时,动量定理要比牛顿定律方便得多,也是高考中不可多得的一把利器。希望高三的同学们在高考解题中能巧用动量定理解决相应问题。
该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联系本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