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建于春秋时代,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虽然开凿时间比较早,但是鲁南段(枣庄)大运河的开挖却是在明朝时期,鲁南段运河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南阳新河、韩庄运河以及泇运河,鲁南段运河的开凿一方面是因为南北漕运的迅猛发展对河道的需要,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出于避黄保运的需要。
大运河山东段主要以黄河为补给水源,但是明朝时期黄河却又会经常泛滥,正统年间,黄河多次决口,漫阳谷县及东昌府,冲毁运河堤坝,淤塞运河河道,景泰年间,黄河两次冲毁张秋运堤岸,"掣运河水入盐河(大清河),漕舟尽阻。"
为确保南北漕运的顺利进行,明政府特别重视大运河的安危,治黄保运成为明政府的重要政策。明政府虽然着力治理黄河,多次组织人力堵塞黄河决口,但是旋堵旋决,收效甚微。为了根治黄河泛滥对运河运输的不利影响,明政府开始采取开河分水、置造水门大堰、疏浚运河等多种手段来治理黄河对运河的侵袭。
今日运河
这些措施的实行,有效地阻止了黄河对大运河山东北段的侵害,但是黄河下游河段的决口泛滥还是不能得到有效地根治。明中期以后,济宁至徐州一段运河,不是被黄河冲毁,就是被黄河淤塞,尽管明政府在治理这段河段方面倾注了极大的力量,但却始终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后来他们逐渐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开辟新的运河河道,避开黄河泛滥的侵袭。于是开挖新河、避黄保运的主张受到了政府的重视。
明代鲁南段运河区位
明中期以前的济宁至徐州运河,"走南阳、谷亭,循昭阳湖和南阳湖的西岸,过沛县至留城南下至徐州入黄河。"南阳湖和昭阳湖一带的地势东高西低,黄河一旦决口,河水就会冲向湖西。冲毁运河堤防,淤塞运河河道。嘉靖五年(1526年)六月,黄河泛滥,东北漫淹至沛县北截运河入昭阳湖,汶泗东溢,山东运河南端一片汪洋,泥沙填淤数十里。在此情况下,左都御史胡世宁,总督河道有都御使盛应期先后提出将运河河道东移避黄的建议,嘉靖七年(1528年),明政府征发丁夫9.8万人开挖新河,因为遇到大旱河道乏水,工程过半不得不停止。此后数十年,无敢言开河者。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黄河在沛县决口,大水再次漫过昭阳湖,淤塞河道百余里,工部尚书朱衡到洪水泛滥处考察以后发现,原来的运河河段已经完全淤塞成为平陆,他提出重开新河以通运河,获准后与次年动工,九月完成,是为"南阳新河"。
今日运河船闸
南阳新河的开通,使得山东运河南段避开了黄河泛滥的威胁,但是留城以南的运河河道靠近黄河,水患不息,时常受黄河决堤的侵袭.为了解决这个威胁,总河翁大立提出开凿泇运河的建议,泇河发源于鲁南山区,下注沂水,至邳州入黄河,全长260里,开通泇运河可以避开避开邳州以上300余里的黄泛区故道,且比黄河近70里。泇运河的工程量较大,虽然提出但一直没能开掘。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大雨连绵,黄河决口泛滥于沛徐一带,冲毁运河堤坝200余里,运河运输几乎完全中断。二十二年(1594年)总河苏应龙奏请与微山湖以东的韩庄(微山县)开凿新河40里,汇入泇河,此段河道即为韩庄运河。
鲁南段大运河——邢庄至韩庄
鲁南段大运河——韩庄至台儿庄段
韩庄运河是泇运河的上游河段,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总河督刘东星受命整治泇河,刘在韩庄以北靠近微山湖一带开支河45里,因所经之地多为砂石,地处丘陵,开挖异常困难,历时两年工程仅完成三分之一,后因刘病故,工程停止。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黄河在沛县、曹县一带再次决口"灌昭阳湖,入夏镇(微山县城),横冲运道"。
京杭大运河畔的台儿庄古城
运河与古城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工部侍郎李化龙出任总河,李化龙继续主持泇运河的开凿工程,"上开李家港,凿督水石,下开河口,挑田家庄。"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工程基本完成。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后任河督曹时聘完成了集合愈合的收尾工程。至此大运河鲁南段已全部开凿完毕,由原来黄泛区故道改行泇运河,自微山县夏镇、韩庄、台儿庄、邳州,东接黄河,全长260里。
今日京杭大运河之会通河段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