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又称京杭运河或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古代陆上运输只能依靠人力和畜力,速度缓慢,运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非常大。所以大宗货物都尽量采用水路运输。中国天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但是自唐代后,中国形成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面。为保证南北两大中心的联系,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所以开辟这样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干线十分重要。
京杭大运河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实物资料。
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有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期修建的“邗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第二个时期是隋代统一南北以后,陆续开挖了以洛阳为中心的京杭大运河。这一时期的大运河主要分为四段,分别是从洛阳往南,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的通济渠;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南到江都西南接长江的山阳渎;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利用卫河和永定河等自然河道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的永济渠;以都城苏州为中心,北通长江,南通钱塘江的江南河。隋代还开凿了从京城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的广通渠。
第三个时期是元朝定都北京后,这时的大运河不再绕道洛阳,而是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元代大运河一般分为通惠河、会通河、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两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内容来源:《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地理名胜》中华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