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子是“划时代的”卓越的“儒”“法”大师,他倡导的“礼乐”继承和发扬了成年孔子的“仁”“礼”思想,被誉为“儒家三雄”。他倡导的“性虚伪”和“以法除恶”为法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但是,他的得意门生李斯却是“变法强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他的另一个得意门生张苍又传承荀子儒家衣钵,成为西汉“文景之治”时代的名相。所以说,荀子是卓越非凡的“儒”“法”大师。- 【1】孟子论善: 孟子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立论的根据,构筑了他的“性善论”大厦。
- “四心”,构筑道德“四端”——“仁义礼智”。 《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可见,孟子对人的本质属性的界定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就是“良心”;良心人人固有,光有良心,并不能说明人性便是善的,因为良心只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假若没有表现出来,便还无法断定性是善还是恶;故进一步将“四心”与道德“四端”一一对应,有机联系起来,“四心”,构筑道德“四端”——“仁义礼智”。人的“四心”与生俱来,因此,由此产生的道德“四端”也是与生俱来的。故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既然每个人都拥有“四端”,那么,社会上应该个个行善,无争斗。
- “修善”,是“性善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人人都有“四端”,但这只是一种潜能性向“善性”的方向发展,要真正拥有“善”还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扩展”:一是主观方面,首先要有从善如流的主观愿望,要以尧舜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为行动准则。再者要靠个人的不断努力,如《孟子》:“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人人都具备有向善的条件——“四端”,但是由于“善端”是天生于人心的,所以人们往往不去探索它,就好比吃饭睡觉等生理需要一样,是天生就有的,所以大部分人从未关注过这些需要,就这样“四端”被遗失了,即孟子所说的“放心”;人们遗失了“善端”,便认为自己不具备从善的条件,不能从善,孟子认为这是自暴自弃,不尽其才。事实上,个人要经过不断地反思,将“放心”找回来,也就是“求放心”才能将善端保持下去。二是环境的影响,《孟子》:“矢人岂不二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慎也”。“仁”与“不仁”是后天职业不同和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孟子肯定了后天环境对“道德”,对“善性”的完备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 生而同有的“良心”以及其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再加上后天个人不断的“求知心”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便构成了孟子的“性善论”大厦。
- 图片来自网络:亚圣孟子。
- 【2】荀子论恶:
- (1)《性恶论》:荀子以“口之于味,目之于色”的自然属性立论,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提出“性恶论”的。
- (2)《性恶论》立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人本身的生理需求决定了人性是恶的。荀子:“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生而有疾恶,生而有耳目之欲,好声色”。如果顺着人的这些生理需求发展下去必定会产生如战争、残害、淫乱等“恶”的行为,因而导致社会秩序的破坏而造成暴乱。因此他认为人性是恶的。
- 从“仁、义、礼、智”等礼仪教化的起源看,人性是恶的。荀子说:“古者圣王以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其礼仪,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木有曲性,金有钝性,因而人也有“恶”的本性,之所以会有礼仪、法度的产生,便是由于人性是恶的,由于木得矫正才能直,钝金得磨砺才能利,为了矫正世人的种种恶性,圣王便制定出礼仪、法度以正人心。
- 从“其善伪也”这个角度看,人性是恶的。荀子认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能够模仿学习的东西就称为“伪”。因此,“其善伪也”就是说“善”是后天学习而成的,是人们向圣王君子学习、仿效的结果,而不是人的本性,如果“善”是人的本性,那为何还要向圣人学习呢?荀子否定“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只是圣人们所有,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是向圣人们学习,才有了善的可能,既然是后天学习所得,可学而能,可事而成,所以“善”不是人的本性。
- (3)“善”非本性,“恶”乃先天性,那么,人人为恶,圣王之善从何而来?荀子说:“然则圣人之于礼仪积伪也,亦犹陶诞而生之也”、“圣可积而至”,荀子认为圣人之善是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而来。 荀子便是通过对“性善论”的反驳,从而反面论证了自己“性恶论”的观点。
- (4)荀子亦十分强调后天的学习和环境教育,也是荀子“性恶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首先,根据“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进而提出了“化性而起伪”的人性改造论。人性是恶的,如果顺从人各种情欲的恣意生长,其危害是无止境的,因此,必须对人性进行改造,通过不断向圣王君子高尚道德的学习,用礼仪法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变化人性,去掉“恶性”,使大家从善,这便是“化性起伪”。
- 其次,生存环境对人影响深远,生存环境不能随意选择,因此,人都要受环境的制约;然而圣人能于环境中吸收有益的东西,排拒无益的东西,以增进自身的修养,能改变自身的素质以成圣成贤。
- 以人的自然之性作为立论基础,一步步对“性恶论”进行论证,以及后天个人努力和环境对人的影响,构成了荀子“性恶论”的全部。
- 图片来自网络:荀子像。
- 【3】善恶之争:
- “一分为二”看“性善论”与“性恶论”。 “一分为二”也叫两分法、两点论,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观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想问题、办事情要全面分析,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任何事物中都存在矛盾着的“对立统一”的两方面,因此我们在分析事物时不仅要分析矛盾这一面,还要分析矛盾另一面,只有这样才会完整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由此可见,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它们都只是看到了“人性”的一方面,而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着的“对立统一”的两方面,因而它们都是片面的,都没有完整地把握“人性”的“善”与“恶”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其实,人一生下来,就有“善”与“恶”的本性,因此,亚圣孟子的“性善论”也根本没有错,荀子的“性恶论”也根本没有错。 在《性恶论》与《性善论》的“对抗中”,荀子不管怎么批驳孟子的“性善论”,其出发点是为自己的“性恶论”寻根立据而已,其理论探索的轨迹还是没有离开儒家的“仁义礼智”的范畴,其内核仍包含儒学思想,只不过强调“以礼遏恶”,更好地继承了圣人孔子的“仁”“礼”。如果孔子曰“仁”,孟子曰“义”,那荀子则曰“礼”;三者“三足鼎立”,共同支撑起“儒学大厦”。
-
- 图片来自网络:摘屏图。
- 之所以说荀子又为“法家大师”,我们同样可以从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的“对抗”中,不难发现荀子理论既继承了儒学,又突破儒学体系,成了法家的奠基人。故李斯既是荀子的得意门生,又是法家代表人物,就不难令人理解。
- 众所周知,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荀子名义上是儒家,实则是法家,他是儒家的“叛徒”。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
- 荀子“性恶论”是划时代意义的,因为当时孔孟二圣的“仁义礼智”已占舆论主流导向,荀子提出“性恶论”是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和“伦理勇气”的,可以说,荀子的“性恶论”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他既传承了儒家,又奠定了法家,为社会变革、推动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荀子“性恶论”的根本观点,一方面,“化性起伪”、“以礼制恶”,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圣人孔子的“仁”“礼”;另一方面,他又超越了前人,提出人性本“恶”,“以法除恶”,更为后来法家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石,可以说,荀子乃法家之“鼻祖”。这,在他的三个著名学生——李斯、韩非、张苍所开创的伟业中,则可见一斑,因为,“名师出高徒”!
- “张苍兴汉,承儒一脉”。
- 《史记.张丞相列传》:“苍与绛侯等尊立代王为孝文皇帝。四年,丞相灌婴卒,张苍为丞相。……苍为丞相十馀年,鲁人公孙臣上书言汉土德时,其符有黄龙当见。诏下其议张苍,张苍以为非是,罢之。其後黄龙见成纪,於是文帝召公孙臣以为博士,草土德之历制度,更元年。张丞相由此自绌,谢病称老。苍任人为中候,大为奸利,上以让苍,苍遂病。苍为丞相十五岁而免。孝景前五年,苍卒,谥为文侯。……”。
- 可见,“文景之治”,张苍功不可没。两度为相,帮助汉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为西汉的稳定、强盛立下汗马功劳。在荀子三个得意门生中,唯苍一承儒脉,名成功就,一点也不亚于李斯和韩非;且唯有张苍得以善终,并博得“跨三朝代(战国、秦、西汉)”、“拥一百娇妻”、“活一百岁”的“不倒翁”的美称。
- 图片来自网络:西汉丞相张苍。
- “变法强秦,腰斩而终”。
-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拜荀卿为师,主修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帝王之术”。李斯学成后至秦,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践着法家思想,并受到秦王嬴政重用,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议统一文字;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核心的……李斯的才知、功劳,上至秦始皇,下至黎民,称赞不已,千古一相,名副其实。
- 然而,李斯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一生中做了三件“上对不起天,下对不起地”的事情,损其威名,伤其祖先,以至于不得善终。其一,“焚书坑儒”,遭天下儒生唾弃。其二,妒火中烧,诛杀同窗好友(韩非)——荀子三个得意门生,数韩非第一:韩非,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著有《韩非子》;韩非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人虽死,但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其三,“沙丘之谋,害死扶苏”: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生平最后一次出巡,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巡游至沙丘宫(今河北省广宗县)突然去世,遗诏令公子扶苏主持葬礼,意即使之返都即位;赵高却与丞相李斯密谋,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矫诏处死扶苏与蒙恬,隐瞒秦始皇死讯,……回到咸阳后,他们拥立公子胡亥为皇帝,就是秦二世。
- 千秋功过,自有定论。李斯,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法家的最完全的执行者。尽管李斯变法强秦,但由于“法”乃“双刃剑”,李斯助秦过于“苛政”,强了秦国,也加速了秦帝国的崩溃,且最后引火烧身,被秦二世和赵高腰斩于市。
- 图片来自网络:千古一相李斯。
- 问题再复杂,只要顺藤摸瓜,搞清楚来龙去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从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的“对抗”中,我们已非常清楚,荀子的理论既传承儒学,又催生出理论的“新芽”——“法学”的“芽胚”,为法家发展奠定了基石;也非常清楚,荀子既是“儒家三雄”,又是法家奠基人。荀子这根“藤”已枝繁叶茂,顺藤摸瓜,李斯只不过是“藤”上的一个“瓜”而已;因此,荀子作为法家奠基人,李斯又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这种师生关系,当然,就是天生地设,最真实、最天然、最美好不过了!
- 荀子到底是儒家,还是法家;李斯到底是否师脉相承?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看他们到底是对当时社会是否有多大贡献,对后世有多大影响?纵观历史,可用八字概括——“前有古人,后无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