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小暑是什么意思】今日小暑!小暑具体时间是几时几分?小暑由来习俗盘点 小暑初伏养生饮食吃什么好?

今天小热!今天23点14分,小西。小书的到来标志着“三福”即将开幕。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11 个节气,时间点在每年公历 7 月 6 日- 8 日之间。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今日小暑!今天23时14分,小暑。小暑到来,标志着“三伏”即将启幕。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11 个节气,时间点在每年公历 7 月 6 日- 8 日之间。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之说。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

此时已值盛夏时节

小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

一年中最高温、高热、高湿的

暑天即将开启……

而且,小暑过后就是三伏天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这道夏日“猛菜”即将上桌

怎么样,有没有觉得隔着屏幕

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气儿

小暑时间是几时几分

7月6日23时14分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

节到小暑进伏天”,今年7月16日入伏,而7月6日至7月21日为“小暑”,其间正逢“三伏”的“头伏”。“入伏后,随着空气湿度增大,头顶炎炎烈日,‘上蒸下煮’,体感‘桑拿模式’开启,雷暴天气增多。”

所谓小暑有三侯,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说过了小暑,连风都夹带着热浪;蟋蟀离开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而雄鹰离开炎热的地面,在高空练习飞翔。

俗话说“小暑过,一日热三分”,从小暑三侯我们也可以看到,小暑季节的天气用一个字便可概括:“热”。

小暑的由来

按传统算法,小暑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05°,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

关于这个节气的由来,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暑有“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不过,小暑虽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但接下来的节气就是大暑,民间素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

“节气是个时间概念。”民俗学者王娟解释,小暑不是节日,习俗并没有特别复杂,“这个节气之后,天气开始变得闷热。”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前后,除一些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于田间管理,也要特别注意防范旱、涝、风灾等。

小暑习俗有哪些?

习俗:“食新”“晒红绿”

在小暑节气,早先北方种的小麦、南方种的稻子都开始收割了。伴随新粮食的收获,人们会举行一系列隆重的祭祀仪式,包括祭天、祭地等,甚至还会祭祀“土地公公”。

古人“食新”。资料图

除了祭祀活动,还有“食新”,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庆祝谷物的丰收。

“六月六,晒红绿”也是传统民俗之一。“红绿”,指的就是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衣服。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久存于箱柜中的衣服、书画在晴朗的阳光之下多晾晒,可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这一习俗起源于唐代。相传当年唐僧师徒历经千难万险从西天取回的佛经,在回国的途中不幸堕入大海,全部被海水浸湿。之后天晴日朗,阳光明媚,他们才得以把经卷晒干。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初六,因此流传了下来。

吃饺子:“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今年7月12日入伏,头伏正在“小暑”节气里。伏日时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吃藕: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钙磷铁等,具有清热养血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有安神入睡之功效。

吃黄鳝: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和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

养生:头伏饺子二伏面

“节到小暑进伏天”,小暑一来,三伏天即将开启。正如韩愈所说:“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天气燥热,容易中暑、食欲不振,因此,小暑时节,人们在饮食习惯上十分讲究养生。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从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魏氏春秋》上说,人称“傅粉何郎”的何晏“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在古人看来,出汗可以驱病,即为“辟恶”。

在民间,吃藕是素有的小暑习俗。藕有清热开胃之功效,在清咸丰年间已被钦定为御膳贡品。“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就是清代诗人乔远炳在小暑吃藕后留下的好评。

除了吃藕,在鲁南和苏北等地区,人们则是习惯于在小暑时吃暑羊,以此滋补身体。在徐州民间,自古就流传着“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等歌谣。还有俗语“小暑黄鳝赛人参”,说的就是小暑前后一个月的鳝鱼甚为滋补美味,从中医角度来讲,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等作用。因此也是人们偏爱的美食。

饮食过于寒凉易致消化功能紊乱

如果吃过于寒凉的食品,可使消化道内的温度急剧下降,胃肠的血管迅速痉挛、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使生理功能失调,影响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时还会使消化腺的分泌功能降低,胃酸、胃蛋白酶、小肠淀粉酶、脂肪酶以及胆汁、胰酶的分泌减少,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尤其是小儿,因其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如过食寒凉、嗜啖瓜果生冷,则会损伤脾阳、壅滞中州,使气机升降失调。

吃过于寒凉的食品还可影响到脾胃的受纳及运化功能,造成不思饮食、呕吐、腹泻便溏、消化不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抵抗力差、易感外邪等病变。此外,胃肠道由于受到寒冷的刺激,可以变得蠕动失控、运动失调,日久可以诱发慢性胃痛、腹痛、腹泻以及营养不良等疾病。

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往往喜欢把食物放入冰箱内冷冻后食用,其实,这样不仅损伤脾胃阳气,而且并不卫生。

尽管大多数细菌都是嗜热菌,喜欢在20~30℃的温热条件下生长繁殖,但大肠杆菌却可以在很低的温度,如在冰箱的冷藏室内的温度下繁殖,这种细菌可引起肠道疾病。因此,经过冰箱冷冻过的食品,也应加热以后再食用,以防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寒温适中,顺应变化

由于人们体质、生活习惯的不同,在饮食温度的选择方面也应顺应个体的差异。如有的人稍进温热食品即大汗淋漓,而有的人在进食较热的食品后自觉胸腹舒畅,身体舒适;有的人稍进寒凉食品就脘腹冷痛不舒、四肢不温、腰背酸楚,而有的人吃完寒凉食物后自觉神清气爽、体态安和。这些虽然是由于体质的偏寒与偏热造成的,但总应以适中为度,以免过则为灾。

寒温适中这一食忌原则,还要求食品温度也要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饮膳正要》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这段话说明,由于四时气候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很大影响,所以,在不同季节,应选择不同的饮食品种及温度,以适应人体内阴阳的变化。

此外,寒温适中的食忌原则,对妇、幼、老、弱的预防保健和康复也有积极意义。

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易寒易热,故饮食寒热不可过极,以免造成阴阳偏盛或不及;妇女在经期及胎前产后等特殊时期,饮食更应寒热适中,以免寒凝气滞血阻或温热助阳动血,造成痛经、经闭、宫寒不孕或胎动不安、早产、流产、胎萎不长等病证;老年人脾胃消化功能虚弱,食品应温暖熟软,忌寒凉黏硬,以免食物不化、吸收不良及精、津、气、血化源不足,造成营养不足,体质虚弱;体弱之人,饮食更应寒温适中,以免因食物过寒过热,而进一步损害身体健康。

寒热巧搭配,均衡不伤身

“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并不单纯指食品的温度,也包括食品的寒热性质。所以,了解和掌握常见食品的寒热属性,根据自己体质的差异,做到有针对性地选食和忌口,也是中医食忌理论的重要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要根据阴阳偏盛的具体情况,分别选用寒、热及平性食物,以物之偏来调节人体阴阳的偏盛或不足,但应适可而止,无使过度,“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此外,在食品制作过程中,也应调节阴阳,使之不要寒热过极。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美术报、网易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