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再起
2019年7月1日,日本政府宣布对出口到韩国的半导体材料进行严格审查,并在安全方面取消对韩国友好国家的承认。
一时间,日本与韩国这对东北亚“宿敌”恩怨再起,而这次,似乎同历史上两国绝大多数的较量一样,日本依旧处在强势地位。从明朝时期丰臣秀吉征讨朝鲜,到近代日本法西斯侵略朝鲜,再到现代化的今天,一分为二的朝鲜半岛依旧被日本或制裁、或打压。朝鲜半岛似乎始终未能走出日本笼罩下的阴影。安倍与文在寅
年年岁岁花相似
回顾历史(以明朝为例),我们不难发现,日本与尚处在统一时期的朝鲜半岛有很多相似性。两国地理位置相近,分布在日本海的东西两侧,隔朝鲜海峡相望;地貌特质相似,朝鲜半岛面积22.1万平方千米,多山地少平原,可耕作土地面积约占领土总面积的16.5%,日本面积37.8万平方千米,国土狭长,破碎分离,可耕作土地面积约占领土总面积的12%。人口方面,明朝时期的日本人口约为2000万,而同时代,朝鲜半岛鼎盛时期的人口达1866万。政治文化方面,两国同处东亚封贡体系内,俱是明中央帝国的朝贡国,深受中国封建制度和中华儒家文化影响。
东北亚地理位置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冷兵器时代,理论上构成两国实力的基础要素(领土、人口、耕地等)并无过大差距。然而实际中的战争结果却显示,朝鲜方面在面临日本的主动进攻时,往往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倒,连一场值得历史铭记的拉锯战都未曾发生过。例如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日本调动九个军团共14万人渡海至朝鲜作战,一个月攻陷朝鲜京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若无明朝的援助,日本征讨朝鲜的战役将就此宣告胜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在实际战场上,两国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呢?
万历朝鲜战争
岁岁年年人不同
首先是民族性格。不同的地理位置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日本与朝鲜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大体相似,但唯一不同的是朝鲜与大陆接壤,是半岛国家;而日本则四面环海,与大陆隔绝,是真正的岛国。加之火山众多、地震频发,日本面临的生存环境无疑比朝鲜要更加恶劣。这也造就了日本坚韧的民族品质和好勇斗狠的民族性格,武士道精神就是其中的代表。而朝鲜受儒家文化影响,则塑造了较为温和的民族性格。如此在日朝两军对垒之时,即使军队数量相同,武器装备相似,一群虎狼之师对阵一群羸弱的“绵羊”,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武士道精神
不谋天下者,不足以谋一域
其次是格局和野心。从遣唐使和明治维新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的眼中始终只有世界最强。日本渴望学习也善于学习,而学习的对象则是日本目光触及范围内的最强者。换而言之,日本从不甘心偏安一隅,放眼大陆、拥抱世界是日本一以贯之的梦想。日本在这方面的态度的确值得敬佩,一方面日本的天皇制度号称万世一系,即使历经美国的改造,依然延续至今;而另一方面,制度的落后、体制的僵化从来不曾成为日本适时做出改革的阻碍,因循守旧与革故鼎新这样看似矛盾的组合却在日本人身上完美的共生。反观朝鲜,则是典型的小国寡民、偏安一隅的心态。在明朝的朝贡体系内,明帝国是毫无疑问的中心,而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则成为了这个体系的次中心。模仿明帝国,朝鲜与周边小国也建立起了朝贡贸易。例如在对待周边的女真部落时,朝鲜采取“自古待夷狄之道,来则抚之,去则不追,但羁縻而已”的方针,即安抚部落的民众,开设边市进行贸易,又加强其管理,通过册封的羁縻政策显示统治力。背靠强大的中央帝国,朝鲜早已失去开拓进取的野心,统治阶层唯希望通过中央帝国册封与扶持来稳固自身的统治。
光化门
点亮科技树,我命由我不由天
及至近代,冷兵器时代结束,工业和科技的力量开始主导国际格局。闭关锁国的中原王朝开始自顾不暇,从根本上失去了庇护属国的能力。而此时的日本却抓住了工业革命的契机,凭借工业国家的绝对实力,颠覆了农业时代旧有的地区格局。东亚地区延续千年的一“家”独大的局面继续延续了下去,只不过迅速的从“中华家”变成了“日本家”,而同样沉浸在过去辉煌中的朝鲜,当然不能幸免。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
二战结束后,日本沦为战败国,朝鲜半岛本以为拨开云雾见青天,黑暗散去终现光明,却不料天不随人愿,一场朝鲜战争将朝鲜半岛一分为二。更加造化弄人的是,通过提供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特需定货,日本经济得以喘息,并趁机抓住了重新崛起的契机。日后,辅之以战争中培养的工业人才,战争中疯狂掠夺的财富,战争赔款建立起的国民教育体系,日本得以实现战后的经济腾飞。而日本对于韩国的经济优势也就此拉开并延续至今。
三八线分割朝鲜半岛
更为巧合的是,就如同历史上两国携手加入了中国的朝贡体系一样,今日的日本和韩国,又并肩走进了美国的同盟体系。不同的是昔日的中国更加重视和依赖朝鲜,而今日的美国,更加重视和依赖日本。但相同的是,无论在哪个体系内,朝鲜半岛都始终处在被日本压制的位置。
美日韩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