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在国际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缘分是美国。
1880年,美国工人自发举行游行集会,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直到1884年,联邦贸易组织才最终通过一项解决方案,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从1886年5月1日开始执行每天8小时工作制。法案有了,但工人们仍然被迫每天工作10小时、12小时甚至14小时,这使得该项立法名存实亡。更让工人们感到愤怒的是,各地联邦首脑对此表示出十分冷淡和不友好的态度。于是,一场为争取8小时工作的罢工开始了。1886年,25万工人参加了五一游行示威,声势之浩大,影响之广泛,让美国的企业主和政府愈来愈感到恐惧,警察和军队随即镇压了此次活动。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意义十分深远。此后,在各国工人的紧密团结、不断斗争下,终于赢得了8小时工作制,并有了属于工人自己的五一劳动节。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争取合法权益。此后每逢5月1日,不少国家的劳动人民都会这样做,既是维权,更是庆祝。
五一劳动节传到我国,大概是1918年。其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一些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等地工人群众中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特别是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得国内共产主义思想传播愈加迅速和广泛。1920年5月1日,《新青年》出版了“劳动节纪念号”,发表蔡元培、孙中山的题词以及李大钊、陈独秀的文章。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工人群众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活动。这可以看作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五一”纪念活动。1921年“五一”前夕,在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学唱《五一纪念歌》,歌词写道:“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红旗飞舞,走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雄壮有力,振奋人心。这些活动在促进工人运动、推动革命斗争、传播革命热情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法定节日,全国放假一天。1950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次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性的庆祝“五一”节活动,有超过20万劳动群众参加,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了游行队伍。
时至今日,五一国际劳动节仍然是包括我国在内的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称得上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只不过各国风俗不同罢了。比如,在德国,人们跳着舞迎接“五一”的到来,“五一”当天,许多乡镇竖起“五月树”(一根高大笔直、粗壮有力的桦树干),象征丰收、团结、互助;在俄罗斯,“五一”也是全国放假,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及群众性游行,游行队伍先穿过城市的主要街道、广场,最后在古老的或者宽阔的中心广场举行集会,各种俱乐部还将举行内容丰富、色彩缤纷的娱乐活动;在美国,法定的劳动节并不是“五一”这天,而是设在了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人们可以休息,并举办游行、野餐会、烟火表演等活动……国家不同,地域各异,但劳动人民对劳动的尊重、对自身权益的关注却是相通的、一致的。
放眼世界,环览全球,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劳动在中国得到了最大的尊重,劳动者在中国获得了最高的荣誉。过去,家家户户春联贴着“劳动光荣”,人们心中铭刻着“劳动光荣”,每年评选表彰“劳动模范”,中国每一寸土地上都弘扬着“劳动光荣”的精神。今天的中国,瑰丽的事业正召唤我们去奋斗,梦想的力量正激励我们去创造,劳动有了更加不同寻常的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这是我们今天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最大的现实意义。我们相信,一代代劳动者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缔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中国,也必将建设出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未来中国。
(选自《新湘评论》)
近期热文
古文中的劳动之美